婚姻如何影響你的荷包?英國統計局數據給出答案
英國國家統計局(ONS)數據顯示,婚姻似乎確實能夠帶來「加成效應」。(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結婚到底會讓人變有錢還是變窮?《泰晤士報》(The Times)專欄分析英國國家統計局(ONS)數據,婚姻已不再是現代英國人生必經的起點,但從實際所得層面來看,已婚與未婚之間的差距依然明顯,研究顯示,婚姻本身似乎確實帶來「加成效應」。
根據英國勞動力調查(LFS)數據,以2025年爲例,單身男女全職工作的收入高峰約落在年薪 3.9萬英鎊(約新臺幣160萬元)。
已婚女性則接近4.2萬英鎊(約新臺幣172萬元)。而已婚男性在的收入高峰更達到4.7萬英鎊(約新臺幣193萬元),換句話說,平均比單身男性收入約22%,女性也多上了近10%左右。
研究顯示,婚姻本身似乎確實帶來「加成效應」( genuine marriage boost)。2021年發表在《美國經濟期刊》(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的研究指出,夫妻共享收入能讓雙方在換工作時能夠承擔更多風險,進而獲得更高薪資,也能降低失業風險,加上養育子女的需求推動,收入往往會隨之提升。
除了薪資外,家庭資產差距也很大。2024年,30至34歲的單身族中,只有 43%擁有房產,但同齡已婚者則達56%,到了40歲差距更爲明顯,顯示結婚有助於夫妻共同存款並買下房子。
不過,能結婚的人往往條件本來就比較好。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25至34 歲的未婚全職年薪取中間值不到3.2萬英鎊(約新臺幣131萬),同時期已婚族族羣取中間值則接近4萬英鎊(約新臺幣164萬)。
教育程度上也呈現差異:疫情後,非大學畢業者的結婚率穩定在47%,而大學畢業生則回升至55%。
歷史經驗也顯示,婚姻與財富緊密相連。劍橋大學學者Alice Reid的研究指出,1550至1750年間,英國人平均結婚年齡在20多歲後期,因爲多數情侶必須先存錢才能組建家庭,景氣好時,人們比較早結婚,經濟低迷的時代則比較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