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物品總丟不出手?試試90/90法則「心情反而更輕鬆了」
▲整理紀念衣物,必須先立下規則 。(圖/Unsplash)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許多人因爲難以割捨紀念物,讓生活空間逐漸被塞滿。舊票根、旅行手冊、朋友送的小禮物等,但當這些物品累積成爲壓力時,原本象徵美好的記憶卻成了生活困擾。對於「重度收藏癖」的人來說,最難的不是清理,而是如何在情感與理性之間找到平衡,不妨試試90/90法則,說不定會發現反而慢慢找回自己。
▲有些人對於紀念品無法丟棄,亦不知如何整理,囤積結果就是佔據生活空間。(圖/AI製圖)
美國倡導極簡主義的知名團體 The Minimalists,針對執行面提出 90/90法則,讓需要的民衆理解如何簡化生活,從而獲得更多幸福,其主要執行方式爲:自問「這件物品在過去90天內有用過嗎?」以及「未來90天會用到它嗎?」。若兩個答案都是「否」,那麼這件物品多半已經失去存在的必要。這樣的判斷方式,能幫助人們把情感抽離,專注於「真正用得到」的物品,而不是「怕失去」的焦慮。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要做到極簡主義這樣的程度,面對紀念物,90/90法則更適合作爲一種「心境轉換」的練習,而非僵硬的規則。以下建議能幫助收藏者更柔和地落實:
設定彈性期限,照顧季節性與紀念性需求當物品涉及節日、服飾或具有強烈情感連結時,不必拘泥於90天,可以將期限延長至120或180天,給自己更充裕的時間思考與接受,避免因急迫決定而後悔。
試用「暫存箱」機制,降低割捨焦慮對於一時無法決定去留的物品,可以先放入「暫存箱」,並設定另一個期限,例如再過90天。如果在此期間仍沒有使用,便能更理性地選擇放手,讓整理過程更從容不迫。
選擇性保留最具意義的紀念品並非所有東西都要清除,而是聚焦於少數真正承載回憶的物品。可以透過展示、專屬收納盒或數位化方式保存,既能維持情感連結,也能避免空間被雜物佔據。
建立落實習慣,養成清理節奏整理應該是持續進行的過程,而不是一次性的突擊行動。建議每半年,或依照直覺提醒,重新回顧紀念品,逐步養成「有意識保留」而非「無意識囤積」的習慣。維持情感尊重與理性判斷並重整理過程中,可以允許自己停下來緬懷過去,但同時也要提醒自己:「回憶存在於內心,不必完全依靠物品才能延續。」這樣的心態能讓放手變得更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