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歲月】林月鳳/接生的回憶
半世紀前在臺北內江街護專實習的年代,比鄰的康定路婦幼中心沒有電梯,常見孕婦被人用竹擔架送上二樓產房,有時同學一接手,孕婦馬上產道口開三指就進入產房,有些則進出待產室三進三出,停滯在有些微胎動或假性陣痛卻不開的尷尬階段,這時就可見到我們這些護理師陪同,或走樓梯或繞學校球場漫步,在做全人關懷的整體護理。
當時,醫療架上還沒有超音波與內視鏡等先進儀器的發明,預測男女性別、探究胎位,得仰賴個人經驗。我常耳貼似漏斗狀的木聽筒觸孕婦肚皮,辨識胎兒心跳次數及強弱來區分性別,男生強而有力次數較少,女生心跳較弱但頻繁快速,有時甚至達130次左右,猜測性別常喜於十猜九中,現在有超音波,底牌一看便知,卻毫無驚喜感。
實習生旁邊必有正職助產士或婦科醫師陪同,孕婦待產時,我們先教導拉梅茲氏減陣痛的呼吸法,並趁着陣痛時以肛門指診的方式瞭解其子宮頸口開啓的程度,每次的檢查都是一種折磨。那時不興無痛分娩或開刀生產,反而信奉崔玖博士的自然生產法。送入產房後我們的考驗纔開始,尖叫或吶喊傳遞着爲人母的高聳門檻必須跨越,心存更耀眼的期待,嬰兒響亮的呱呱墜地聲,恭喜平安健康是最貼切的迎面祝福。
那一年,有個孕婦在一樓廁所如廁,卻意外生下一子,當她被送進產房時,孩子已能自然呼吸,我隨婦科主任進入,她要我處理消毒、剪扎臍帶等補救工作,我在第三產程等胎盤剝離時,卻驚見一團黑色物體從產道衝出,主任要我趕緊準備器皿,原來是第二個孩子。我看着那胎兒頭髮濃密,正以順時針方向旋轉,我接住他的頭再用手指勾住他腋下,一拉即出。是雙胞胎,特別小,大約一千五百公克,同一個胎盤,兩根臍帶。這位沒有產前檢查、沒有醫療紀錄的產婦,直到生產完才知道自己懷的是雙胞胎。
每次接生,最感動的是爲母者所有考量都以孩子爲優先,麻藥退了之後,會陰撕裂帶來的劇痛讓她們頻呼不生了,出院卻改口下次見;而孩子也在出生的剎那,用頭及身軀兩次的機轉來減少對母親產道的傷損,示範天生具有的孝順。所以,我常告訴媽咪們,當妳覺得痛苦難捱時,別忘了寶寶也在努力奮鬥。如果仔細品味,會覺得生孩子確實是天下最令人振奮的人類希望工程。我何其有幸曾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