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遷房裡的新生活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賴志凱
閱讀提示
作爲首都功能核心區體量最大的棚改項目,望壇項目自2016年7月啓動徵收工作,歷時8年、涉及5個社區、惠及5700餘戶居民。
“幾曾憧憬夢望壇,政企合力把夢圓。八年艱辛談何易,告別棚戶盡開顏。”近日,“春染望壇煥新顏,永外有我續嘉年”北京市東城區永外街道第二屆望壇回遷慶典盛大開啓。在望壇老街坊們飽含深情的朗誦中,一首《桑榆晚晴福滿園》勾勒出生機勃勃的望壇新圖景,充分展現了回遷後望壇居民生活的喜人變化。
作爲首都功能核心區體量最大的棚改項目,望壇項目自2016年7月啓動徵收工作,歷時8年、涉及5個社區、惠及5700餘戶居民。去年年底,隨着最後一批老街坊重回家園,街坊鄰里歡聚重逢,望壇回遷安置工作圓滿收官,“家家小美滿,望壇大團圓”的美好願景,正化作觸手可及的幸福實景。
新居室暖生春
“生活真是越來越好,現在想起來‘回家’那天,還像做夢一樣。”從去年5月望壇第二批迴遷到現在已將近一年,陳阿姨每天最喜歡的事就是在小區裡走上兩圈。春天看海棠、玉蘭開滿枝頭,夏天在小廣場的樹蔭下和老鄰居們嘮嘮家常,秋天積極參與社區組織的大掃除,守護新家園的環境,冬天窩在溫暖的新房裡,有家人在身邊,溫馨又踏實。
拆遷前,陳阿姨全家四代人擠在20世紀60年代由碎磚及土坯改建而成的大雜院裡,一直沒有上下水,吃水都要去遠處挑。到了20世紀90年代,大院的居民們集資裝了上水管,但水壓小,洗不了衣服,洗澡更是奢望。“房子冬天冷、夏天熱,雨季四處漏雨,幾十年就這麼熬過來了。聽說要拆遷改造,我們全家人都盼着。”回想起拆遷前的不易歲月,陳阿姨很是感慨。
如今,推開新家的門,窗明几淨,小區周邊配套設施越來越完善,公交站、地鐵站、學校、超市,足以滿足日常需求。在慶典現場,陳阿姨握着老姐妹的手激動地說:“你看這小區,花紅柳綠、設施齊全,生活比以前豐富多了。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還有街道社區的辛苦付出。咱們老街坊更要齊心協力,把這份來之不易的幸福牢牢守好,讓日子越過越甜。”
延續鄰里情誼
左先生一家拆遷時,女兒還在上小學,轉眼間,小姑娘已經長大成人,加入了社區志願者隊伍。
“以前住在15平方米的小屋裡,街坊鄰里推門就見,誰家換煤氣、修水管,大家都會搭把手,我們家也受過很多關照,這份情誼她很小就記在心裡。”談及女兒對社區志願服務的熱愛,左先生的眼中滿是驕傲。上大學後,小左主動成爲社區的一名青年志願者,一有空就來社區報到。儘管尚未回遷,社區組織的居民活動和志願服務時常都有她的身影。
去年回遷後,小左的“志願日程”愈發充實,志願崗值守、週末大掃除、節假日慰問高齡老人,只要有力所能及的志願服務,她都會積極報名參與。她說:“給大家講講‘永外有我’的故事,也希望有更多人能一起把這份鄰里情延續下去。”
從破舊平房到乾淨整潔的新樓房,望壇老街坊們的居住環境煥然一新,多年間守望相助的鄰里情誼卻從未隨歲月流逝而褪色。年輕一代的望壇人在社區播種青春擔當、貢獻青春力量,用點滴用心守護,續寫着望壇特有的溫情。
電梯載起新生活
春光明媚,在活動上碰見一同搬回來的老朋友,郭師傅眼尾皺紋裡盛滿笑意。“現在上下樓可方便多了,電梯又敞亮又穩當,不管住在幾層都不是事兒。”
提起電梯,郭師傅深有感觸。拆遷前,郭師傅一家住在一棟沒有電梯的老舊簡易樓裡,他和老伴膝蓋都不好,住的樓層又高,每次買菜回來提着菜籃子,都要在樓梯上歇好幾回,小外孫出生後,女兒抱着孩子上下樓更是不方便。得知望壇棚改項目開始選房了,郭師傅第一時間打聽:“新房子都有電梯嗎?”當確認新房每單元都有電梯時,郭師傅終於鬆了一口氣,“這是實實在在的好事!”
現在,郭師傅再也不用爲下樓發愁了。閒暇時候,郭師傅總會下樓和街坊鄰居們在樹蔭裡下下棋、聊聊家常。“出行的問題解決了,生活的質量也提高了,我打心底裡高興!去醫院體檢,醫生都說我的身體好了不少。”小小的電梯轎廂,載起的不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望壇回遷兩週年慶典不僅是鄰里團圓的盛會,更是回遷幸福生活的縮影。從“盼新居”到“享新居”,住有所居、居有所樂是望壇民生工程對家園美好期望的鄭重回應,望壇老街坊們的幸福故事還在繼續譜寫,成爲城市更新最溫暖的民生答卷。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