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看時事/迎綠色浪潮 加速價值鏈透明溯源
近年永續浪潮改變市場遊戲規則,這波浪潮推動企業將ESG管理範疇擴及至供應鏈。2026年起,電子產品、化學品、紡織品、建材等產業,將陸續迎來歐盟數位產品護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 DPP)監管挑戰,該政策與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Regulation(EU) 2023/1542)雙管齊下,要求揭露產品產地、產品組成、供應商ESG盡職調查、碳與環境足跡、回收與維修等資訊,並在產品上標示可掃描讀取之條碼,以保障價值鏈中所有人的產品「ESG知情權」。
此外,最快於2027年施行的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要求符合條件企業執行環境與人權的供應鏈盡職調查,且須建立受害者申訴機制,確保利害關係人皆獲得有效的保障。
由此可知,永續供應鏈管理已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不只是碳,企業須全面落實涵蓋治理、環境與社會三大面向數據管理,以確保合規、避免罰則,更防止被排除於國際市場之外。
隨着終端市場監管法規的推動,以及國際客戶訂單壓力,深化採購部門與供應商的合作,無疑成爲迎戰國際賽道的必要策略。然而,舊時管理手段已無法應付日益嚴峻的永續規範,據勤業衆信永續轉型服務團隊觀察,企業必須建立具效能的管理制度,以處理龐雜的資料蒐集與揭露要求,並與供應商建立更緊密的連結,方能快速、準確地迴應市場期待。
建議可從五大面向着手,展開供應鏈管理的永續轉型:
一、風險感知與範疇確認:企業會因爲產業、產品、市場等因素,有不同供應鏈管理需求,在啓動永續供應鏈計劃前,應進行風險感知,確認所面對的風險、各國法規和管理細緻度,才能確保專案效益的最大化和避免後續疊牀架屋、重工的風險。
二、永續治理納入採購流程:將ESG納入採購策略、供應商管理流程中,可參考國際指標如ISO 20400永續採購指南,以有效迴應全球市場對永續供應鏈管理的期待。
三、盡職調查與風險改善:制度確立後,有計劃性地執行供應商盡職調查,並針對高風險事項進行改進,是確保制度落實、推動供應鏈與時俱進的必要行動與重點工作。
四、深化永續知能:永續供應鏈的重點除了制度設計,更在於溝通與賦能,其中採購單位首當其衝,而與供應商議合與能力建立更是重中之重。
五、善用數位平臺與外部資源:採用數位工具與專業的永續平臺,是提升供應鏈ESG透明度與決策精準度的必要手段。除了自建平臺,導入具備國際資安認證的第三方數位永續平臺,企業可即時獲得最佳協助,達到降本增效之目的。
永續供應鏈管理是門極具挑戰的功課,尤其面對客戶的揭露要求時,供應商可能因治理知能薄弱或急迫感不足,導致配合度不理想。然而,數據是「管理」的關鍵,企業唯有持之以恆地與供應商進行議合,循序建立上下游協作共識,以維持ESG數據品質的穩定。永續合規化的趨勢下,企業的緩衝期已所剩無幾,務必立刻加速價值鏈透明溯源,以在永續浪潮中搶得關鍵市場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