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投信發表2025中期展望 聚焦亞洲成長與新投資秩序
步入2025年下半年,匯豐投信指出,即使刺激政策提振歐洲及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前景,極高的關稅不確定性始終拖累美國及全球經濟成長。面對急遽轉變的投資格局,市場仍有可能劇烈波動。此外,「美國例外論的結束」迫使投資人重新評估美國股市、美國公債安全性及美元地位。踏入下半年,儘管市場可能延續動盪趨勢,但收益範圍相較2024年仍可望擴大,其中,亞洲及新興市場均將呈現顯著的成長;然而,亞洲經濟體在未來幾個月仍容易受到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
匯豐投信說明,近期的關稅發展反映全球秩序趨向多極化,美國平均關稅可能落在低雙位數範圍,但這亦爲戰後時期的最高水平,其對總體經濟帶來的影響已充分體現。全球政策前景依然極度不明朗,包括美國財政政策亦是如此。在當前的經濟格局下,供給衝擊更爲突出、經濟成長受限、通膨水平更高且波動性更大。
匯豐投信全球首席策略師Joseph Little表示:「步入2025年中期,極高的政策不確定性或令美國乃至全球經濟成長承受壓力。面對政策不確定性,投資人必須具備敏捷力和適應力,認清傳統投資策略正在被改寫。當探索變化多端的經濟格局時,真正的機遇在於辨識被忽視的資產類別,並瞭解每個市場的獨特動態。」
因此,投資人要適應經濟格局轉型下的「新秩序」。舊有的經濟假設及傳統的投資市場策略正逐步被顛覆。極高的政策不確定性、採高度依賴數據立場的聯準會有可能驅使市場波動持續高漲。投資人必須接受風險調整回報下降的現實。這更突顯資產配置中靈活性和策略性的必要性。
同時,美國財政風險溢價上升,反映美國公債在經濟成長放緩時的反彈能力更爲受限。面對全球市場動盪及美國公債殖利率上升,美元走弱將支撐新興市場股票及本幣債券的回報。而新的「安全替代品」在投資策略中變得更爲重要,多元資產投資人將追逐其他減緩流動性風險的工具。
經濟格局演變對美國例外論構成挑戰,多年來被忽視的資產類別如今有機會大放異彩。歐澳遠東(EAFE)股市估值持續偏低,利潤成長不斷改善,且存在現成的催化因素,例如政策支持。所幸在相互競爭的經濟哲學及「華盛頓共識」的瓦解下,各國的相關性或會下降,這有力地證明資產配置更應重視不同市場的影響力。
亞洲股市:關稅不確定性下更顯優勢
儘管面臨全球經濟放緩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等外部不確定性,亞洲股市仍展現出相對的整體韌性。在亞洲,匯豐投信仍偏好中國大陸、印度及東協等更注重國內發展的經濟體,這些市場更有能力透過強勁的內需緩解上述風險。美元走弱的環境可能促使各國央行能夠採取更多寬鬆政策,以更有效的緩衝總體衝擊。
其中,大陸正推行穩經濟、穩市場的政策,尤其是針對消費及科技等板塊。然而,受到關稅上調及房地產市場結構性拖累的影響,要實現中國大陸政府設定的2025年5%成長目標,還需要更多的刺激措施。
匯豐中國A股匯聚基金經理人蕭正義指出︰「儘管美國關稅發展持續帶來不確定性,但中國股市在過去兩個月表現強韌。我們的策略是優先投資於中國國內市佔率高的公司,以減少對國際貿易情勢變化的依賴。此策略方針充分把握中國的持續經濟改革及成長潛力,並密切關注外部因素,確保投資組合強韌且隨時可靈活應對。」
蕭正義說明,假如中美談判進展不順利,大陸官方仍有更多空間推出刺激政策。中國大陸企業盈利在面臨連續三年半的下調趨勢後,目前呈現回穩跡象。股本回報率的結構性改善、政府適度的政策支持以及新興科技龍頭的出現,都將有助於更好地抵禦衝擊,併爲投資人提供比以往更充分的長期投資理由。
另一方面,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仍位居世界前列,在全球關稅上調的環境頓成避風港。印度經濟對出口的依賴程度相對較低,佔國內總產出的比例不高,而印度製造商可望取代部分中國大陸對美出口。這一趨勢源於內需旺盛的情況,有賴政府資本支出、印度央行放寬政策及服務業就業成長持續帶動。
匯豐印度股票基金產品經理顏志緯強調,印度的結構性成長前景仍被相當看好。印度具備多重成長動能,年輕的人口紅利與中產階級快速崛起,將驅動龐大內需與消費升級。同時,莫迪政權延續後,政府積極推動製造業迴流、打造印度製造、數位轉型與國家基建等結構性改革,有望持續釋放改革紅利,強化長期經濟成長潛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估印度將於未來二年躍升爲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成爲全球經濟成長引擎最關鍵的推手;印度資本市場深化與企業治理提升亦開始吸引外資迴流,自4月以來外資由賣轉買青睞印度股市,與內資形成共伴效應。印度央行近期積極的降息與降準行動皆表明積極扶植經濟的決心,預估降准將釋放2.5兆盧比的資金動能,加上印巴戰事和緩有望進一步支撐股市表現並強化投資信心。
匯豐投信總結,全球的政策不確定性仍只是一種特性,算不上是一種缺陷。匯豐投信建議投資人繼續爲投資組合做好準備,採取靈活主動策略,應對市場的偶發性波動。明智的做法包括藉由股市輪動轉向估值較低且有政策支援的市場,例如中國大陸及歐洲。同時,投資人可在全球其他市場尋找安全替代品,以應對近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居高不下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