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我!廣州中心最大江心島!爲什麼此生必到?

被譽爲“江海明珠”的海珠區

它的故事始於遠古海岸

隨着珠江三角洲的地質變遷

逐漸從一片汪洋演變爲水鄉田園

孕育了獨特的水鄉文化

從阡陌縱橫的田園牧歌

到機器轟鳴的工業重鎮

再到如今領航數字經濟

海珠的迭代史

正是廣州這座千年商都破繭成蝶的縮影

見證了廣州從傳統商貿到現代經濟的跨越

勾勒出廣州未來的輝煌藍圖

01

地名溯源

史前海珠不是島 與珠江北岸連成一片

漫步在濱江路,近在咫尺的珠江水悠悠流淌。然而,18座橫跨珠江的雄偉橋樑以及四通八達的地鐵網絡,悄然模糊了江水帶來的隔閡,使得人們不經意間忽略了一個事實:海珠,原來是一座島嶼。

當我們攤開地圖,便能清晰地看到珠江自白鵝潭迤邐分流,一支經二沙頭、琶洲蜿蜒至新洲,另一支繞南石頭、洛溪大橋奔向官洲,最終在新洲交匯。兩條碧波玉帶環抱的“江心明珠”——海珠島,是中國一線城市中心城區最大的江心島。

在距今約1.2萬年前,海珠區及周邊地區高出海平面約百米,與珠江前航道北岸相連,形成一片廣闊的陸地,而非如今的江水環繞之島。

大約一億年前,海珠島五鳳村附近發生了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其火山口位於今五鳳村,漱珠崗就是火山碎屑岩堆積而成的。

隨着氣候變化,海平面逐漸上升。約7500至8000年前,海珠島周圍的低地被海潮淹沒,形成了若干小島嶼。

當時,同福路、前進路、昌崗路、新港路、江南大道、工業大道等地地勢較高,呈波狀起伏的臺地;七星崗、石榴崗等地則是小丘,其餘區域皆爲大海。

在數千年的海侵過程中,海水挾帶的砂粒、淤泥和黏土不斷沉積,使沿岸逐漸變淺,形成潮灘,並逐步擴展、淤高,最終堆積成平原。隨着陸地不斷擴大,河涌分叉增多,先民開始在此聚居,開啓了這片土地的早期開發歷程。

飛雪盈樹“河南”得名 65年前方稱“海珠”

相較於“海珠”,老廣們對這片土地更爲熟悉的稱呼是“河南”。事實上,也是直到1960年,河南區才改稱海珠區,取其“海上明珠”之意,一直沿用至今。爲什麼叫“河南”,是否因地處珠江南岸而得名呢?

清代學者屈大均認爲,其名源於東漢大學者楊孚。

楊孚出生在海珠下渡村,與南越王趙佗並稱爲“嶺南文化的開拓者”,他還是嶺南第一位有著作傳世的詩人、學者。

楊孚晚年從洛陽帶着兩棵松樹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番禺(即廣州),他將松樹種在庭院中。 那年冬天番禺特別冷,一天早晨楊孚起牀後,忽然發現院子裡的松樹上掛着一層白雪,這是有史記載的廣東第一場雪。

廣州下雪當然罕見,人們說,這是楊孚在北方爲官清廉感動天地,連潔白的雪花都跟他到了故鄉,因此稱他爲“南雪先生”。因爲楊孚是從河南洛陽回來,人們便稱楊孚所住的地方爲“第二個河南”,珠江南岸被稱爲河南也是據此而來。

楊孚故里

歷史上,海珠區一帶有不同的名字。

唐代,廣州成爲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長安三年(703年),爲適應珠江三角洲開發需求,將番禺縣治南遷至江南洲(今海珠區),直到宋代皇祐年間,今海珠島(時稱江南洲)作爲番禺縣治所長達300多年。

如今的江南大道是貫穿海珠區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每天車水馬龍,無數車輛與行人在這條大道上匆匆穿梭。這條大動脈最早稱河南中路,1981年沿用古縣治名“江南洲”改爲江南大道,正是對這一段歷史的最生動註解。

榕樹棲棲,長與少殊。高出林表,廣蔭原丘。孰知初生,葛虆之儔。——東漢 楊孚

02

繁華如斯

行商建“河南”繁華地 鄧氏宗祠重修敬英雄

海珠島最西端的洲頭咀煙波浩渺,因地處白鵝潭東側,又得名 “天鵝嘴”。

點擊圖片看洲頭咀公園黃花風鈴木盛放

2006年,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號重訪廣州,就停靠在洲頭咀公園的碼頭,數十萬的廣州市民熱情參觀,傳爲一時佳話。在公園,有一座造型別致的紀念碑,紀念早在1200多年前,廣州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與阿曼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

洲頭咀公園

家住洲頭咀的廣州仔阿潘,每天到琶洲上班,他笑言這一路仿若穿梭於海珠的前世今生。

自西向東沿江而行——從十三行時代“河南”首片繁華之地,到如今的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這條路線恰是解碼海珠滄桑鉅變的密鑰。

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

時光倒流至清乾隆年間,洲頭咀風光旖旎,地闊人稀,再往遠走一些就是以素馨花田聞名的莊頭村,是一片恬靜悠然的世外之地。

這片水鄉田園與十三行只是一江之隔,到珠江對岸的商行上班楫舟即過,逐漸成爲廣州城外富商聚居地。

十三行領軍人物潘振承在洲頭咀買下一大片地開鄉建祠,還於溪上建起漱珠、環珠和躍龍三座石橋,從此入籍定居,並將此地按福建家鄉命名爲龍溪鄉,這也成爲日後南華西街的始發之地。

十三行其餘富商也紛紛追隨而來,在“河南”建房子、修宗祠者比比皆是,實力雄厚的潘、伍、盧、葉四大家族,均在附近一帶建立了各自的豪宅大院。 據史料記載,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是漱珠涌最繁華的時候,酒肆鱗次櫛比,畫舫來往穿梭,商賈在此飲酒歡宴,呈現一片繁華熱鬧景象。

行商園林通草畫

民族英雄鄧世昌故里鄧氏宗祠也離這裡不遠,就坐落於龍鳳街道龍涎裡。

鄧世昌的祖輩從江西輾轉至河南龍尾鄉(現海珠區二龍街)居住,來廣州後開設了祥發源茶行。鄧氏宗祠原建於1834年,當初規模較小。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壯烈殉國後,清廷追封其爲“從一品”官。

鄧家用部分撫卹金重建了鄧氏宗祠,正門門額上書“鄧氏宗祠”字樣,兩側掛有“雲臺功首”“甲午留名”的楹聯,紀念在甲午海戰中壯烈捐軀的民族英雄鄧世昌。

龍驤大街憶當年 實業興邦故事多

20世紀20年代,河南這一片成爲精英人士居住之地。

當時,廣州城正進行現代城市改造,河南新建了南華路、同福路、洪德路等一大批新式大馬路,並沿街修築騎樓,南華路有期盼“河南”“繁華髮達”之意。

同福西路騎樓

新修的馬路、新建的騎樓帶旺了這一帶的商業。有文獻記載,這裡最旺時有上千家商店,與隔岸城區相互映襯。

不少民族實業家和歸國華僑看中龍驤大街這一片比鄰南華路的“風水寶地”,紛紛出資在此蓋起花園別墅,於是重重大屋間築起了許多西式洋樓。

南華西路騎樓

龍驤大街歷史文化街區雖然是目前廣東省最小的歷史文化街區,但這裡亦是臥虎藏龍:

龍福東二巷2號先前的主人是創辦先施百貨公司的馬德彪;

龍福西一巷1號顧廬、3號康廬,是廣州十大富商之一衛百癸所建,衛百癸曾捐建南武中學和市紅十字會醫院;

龍驤大街19號是當年的華僑司徒炳、司徒旭於1925年出資興建的。

如今,行走在龍驤大街,仍可見清水紅磚牆、灰色的民國水刷石、綠色的琉璃落水管、琉璃欄杆……

這二十多棟花園別墅,宛如歷史的見證者,靜靜訴說着往昔的故事,見證民國時期愛國華僑歸國創業的歷史。

河畔雪飛揚子宅,海邊花盛越王臺。——唐 許渾

03

風起雲涌

灘塗崛起“士敏土” 大元帥府臨江立

從濱江西一路向東來到濱江中路,矗立在珠江畔的大元帥府更是攪動了中國近代史的風雲。這片原爲河南江岸灘塗的土地,於1906年誕生了廣東士敏土廠——中國近代第二大水泥廠,“士敏土”即水泥的英文單詞“cement”的粵語音譯。

大元帥府

1917年至1925年期間,廣東士敏土廠的廠址曾兩次被孫中山用作大元帥府的辦公場所。孫中山等人最早駐紮於黃埔,但因該地距廣州城區較遠,交通不便,最終決定徵用廣東士敏土廠的兩幢辦公樓作爲大元帥府的所在地。

不過,最初孫中山並未將辦公地點設於士敏土廠。1923年2月,孫中山再次回到廣州,設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同年3月31日,大本營遷往廣東士敏土廠。在士敏土廠的辦公樓裡,孫中山與宋慶齡共同度過了他們在廣東的最後歲月。1924年,孫中山在帥府南樓迴廊撰寫了《建國大綱》。

康樂園鍾靈毓秀 梁羽生曾在此求學

大元帥府沿江向東約2.5公里,一座鐫刻着“國立中山大學”字樣的牌坊巍然矗立。 牌坊之後的江畔康樂園,不僅匯聚了鍾靈毓秀的旖旎風光,更孕育出一份底蘊厚重的人文情懷。

底蘊深厚的中山大學

康樂園之名,源自東晉時期的謝靈運,這位“山水詩派”的開山鼻祖,曾在此結廬而居,爲這片土地注入了最初的人文氣息。 1902年,嶺南學堂(前身格致書院)校方慧眼識珠,相中了這片“江水環抱、古木參天”的風水寶地,遷徙至此。1927年,鍾榮光成功將嶺南大學收回國人自辦,學校改稱 “私立嶺南大學”。

在當時,鍾榮光與蔡元培被並稱爲“北蔡南鍾”,而後又與張伯苓並稱爲“北張南鍾”,可見其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鍾榮光等有識之士的不懈努力下,嶺南大學一躍成爲當時廣東設施最爲先進、條件最爲優越的學府,培養了諸多人才。

時光的車輪滾滾向前。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進行大規模調整,嶺南大學有關科系分別併入中山大學和其他高等院校,其優美的校園和教學設施則爲現在中山大學南校區所用。

中山大學

在這片充滿歷史韻味的校園裡,曾留下諸多學術大家的身影。我國現代學術史上頗負盛名的學者陳寅恪,在中山大學度過他的晚年歲月。王季思、容庚、商承祚等著名學人,也曾悠然漫步在古樹榕蔭下,青青草坪邊。

在馬丁堂、懷士堂、榮光堂那一幢幢融合中西風格的古樸建築裡,智慧之光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學子傳承和發揚着康樂園所承載的深厚學術底蘊與嶺南精神。

中山大學

鳥象雌雞,自名鷓鴣。其志懷南,不思北徂。——東漢楊孚

04

東進蝶變

工業大道響噹噹 巨龍飛架變通途

20世紀30年代,彼時珠江以北的區域,已難以承載這座城市蓬勃發展的雄心壯志。 而珠江以南,雖零星分佈着一些工廠,可總體上仍是大片廣袤的農田與碩果累累的果園,一江之隔,仿若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1933年,廣州第一座跨江大橋,海珠橋開通的那一天,全城轟動。14位90歲以上的老人帶領着市民高呼口號,浩浩蕩蕩地從北向南通過大橋。29歲的巴金初望海珠橋時,用熱情洋溢的筆調寫道:“有一座大橋把這兩個不同的世界連接起來了。”

海珠橋

海珠橋的建成通車,給海珠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工業大道”這個響亮而有力的名字登上歷史舞臺。一時間,這裡成爲廣州工業發展的核心區域。

廣州第一艘萬噸巨輪、中國第一臺離心機、世界上第一件鈦制潛水服,以及廣州重型機器廠——全國最早研製生產分離機械的廠家……均誕生於工業大道,撐起了廣州工業的半邊天。萬寶牌電冰箱、虎頭牌電池、五羊自行車等全國知名產品從這裡生產製造、賣遍全國。

1967年5月,人民橋竣工通車,直接與工業大道相連。自此,每至上下班高峰,人們騎着自行車,如潮水般涌向海珠橋、人民橋,向着河南的工業區、港口、碼頭進發。貨車也滿載着各類工業品,通過海珠橋、人民橋,運往“河北”,爲廣州工業的持續發展添磚加瓦。

改革開放的春潮洶涌澎湃,從珠江前航道到後航道,一座座跨江大橋如巨龍般橫空出世,將珠江天塹化作通衢大道。它們不僅重塑了城市的空間格局,更爲海珠的騰飛插上了翅膀,沿着珠江一路向東邁進。

琶洲崛起展宏圖 數智騰飛寫新篇

從濱江東路來到閱江路,放眼望去,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以下簡稱“琶洲試驗區”)高樓林立,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發展景象。

這片二十年前還雜草叢生的土地,如今已蝶變爲數字經濟高地。 世紀交會之初,廣交會遷址琶洲,圍繞着廣交會,大批商貿與現代服務業企業集聚海珠。

2014年提出在這裡打造電商總部區,2016年在此基礎上打造互聯網創新集聚區,2020年,廣東省確定琶洲爲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核心片區,積極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向產業互聯網集羣發展。

經過十年精心建設,目前,琶洲西區有28個項目已然建成,與珠江新城隔江呼應,共同勾勒出廣州“雙CBD”的壯闊圖景。(相關閱讀:)

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

騰訊、抖音、阿里巴巴、唯品會、螞蟻等行業“明星”紛紛匯聚於此,琶洲構建起璀璨數智產業生態。一個個超級總部宛如璀璨星辰,打開產業新想象,每一棟建築都在書寫“老城市新活力”的廣州答卷。

2025年,三一集團華南總部、樹根互聯全國總部、丸美集團總部大廈等6棟大廈將投入使用,琶洲產業力量迎來新一輪爆發。

琶洲航拍圖

如今,琶洲已彙集企業總數超3.6萬家,以每年新增經營主體約3000家的速度快速“生長”。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標杆案例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有了這個找布‘神器’,最快2分鐘就能在中大布匹市場10萬種布料中找到我想要的面料。”佛山市鑫威針織有限公司的陳爽感慨,過去紡織服裝從接單到出貨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如今這一時間已大幅縮短至5—7天。

AI推動紡織業供應鏈智慧化升級

2013年,致景信息科技從廣州中大面料交易市場起步,這家自身不產一根線、不制一件衣的紡織產業互聯網科技企業,不僅研發出“找布神器”,還將近1萬家織廠、70萬臺織機聚點成網,推動紡織業供應鏈智慧化升級。這正是廣州製造業鏈式改造的鮮活註腳。

琶洲正進入大模型時代。(相關閱讀:)

琶洲在全國率先建設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範區,在算力底座建設上,大灣區首個服務大模型的區域智算中心(琶洲算谷·沙溪智算中心)已啓動建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運營商參與其中,目標是三年實現18000P可調度算力。

澎湃算力已支撐超100個大模型項目落地。5位“廣漂博士”僅用兩張H800顯卡,15天便“蒸餾”出教育垂直大模型。

雲蝶科技總裁創始人田雪松近日透露,AI教研助手——這個能自動分析課堂師生對話、自動生成教學改進方案、實現區域課堂教學質量監測的智慧系統,已在廣深多地開花結果。

雲蝶科技打造海珠區教育大數據應用中心

2025年,海珠區還將新引育大模型項目超100個,而琶洲東區國際超級總部區的規劃更將佈局腦機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打造“熱帶雨林”式生態集羣。

燈火輝煌的琶洲

海珠區GDP增速連續兩年領跑全市,其中琶洲貢獻近三分之一,是最大的增長極。政策創新與產業生態深度融合,塑造出獨特的“人才磁極”。琶洲正構建專家級與新銳級人才梯度,打造人工智能產業人才高地。

3月16日,“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首場大型綜合招聘會在琶洲廣交會展館盛大開啓,吸引全球精英逐夢廣州。

“海上明珠” 在時代浪潮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向着更爲輝煌的明天奮勇前行。

能將北雪爲南雪,爲有蒼蒼自洛來。松柏至今雖已盡,花田嘗見雪花開。——清代屈大均

來源丨廣州日報《讀懂廣州·粵韻週刊》

文 |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倪明

部分圖源 |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倪明、蘇俊傑、陳憂子、李波、吳子良

部分圖片由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廣州海珠發佈攝影:謝惠強、樑志遠、張寧

海報文案/張宇

海報設計/陳希

編輯丨楊枝甘露

校對丨林妹妹

初審丨陽倚西樓

複審丨田心君

簽發丨吳美美

投稿郵箱 | haizhuju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