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超微競推新品…臺積左右逢源 大咬AI紅利
臺積通吃所有AI晶片代工訂單,大咬AI紅利。(路透)
輝達、超微續推新AI晶片,加上各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自研晶片百花齊放,臺積電(2330)通吃所有代工訂單,左右逢源,大咬AI紅利。
法人拆解臺積電第2季營收結構後發現,單季AI相關營收佔比已達三分之一以上,並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隨着輝達、超微AI晶片與各大雲端服務供應商的自研晶片都找臺積電代工,持續推升臺積電先進製程出貨,並帶動AI相關營收佔比續揚,朝五成以上邁進,成爲AI時代大贏家。
AI霸主輝達已經揭露未來四年AI晶片發展藍圖,包括今年的Blackwell Ultra晶片,2026年由Vera Rubin平臺接棒,外界大多預估會以臺積電3奈米制程生產。之後還有2027年的Rubin Ultra平臺,以及2028年的Feynman平臺。
超微方面,最新首款以3奈米制程打造的AI加速器產品Instinct MI350系列,包含Instinct MI350X與MI355X平臺,預計第3季開始出貨,同時還預告後續產品發展藍圖包括Instinct MI400、MI500系列AI加速器。業界人士指出,超微相關新品也都由臺積電代工。
英特爾於去年宣佈推出AI加速器產品Intel Gaudi 3 ,則是採用臺積電5奈米制程生產。
與此同時,ASIC設計服務市場的競爭者,除了國外廠商博通、邁威爾等之外,臺廠包括聯發科、創意、世芯等。
其中外界看好聯發科的客製化ASIC能力在臺廠中居冠,可以直攻IC設計前段毛利率最高的規格設計(spec-in design)工程,擁有與博通等國外大廠一爭天下的機會。
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之前預估,其AI加速器ASIC業務有潛力從2026年起貢獻相當規模的年營收,約是超過10億美元的規模。
另外,世芯近幾年承接亞馬遜的7奈米制程AI晶片案,一路帶來龐大業績貢獻,在產品生命週期內約爲該公司營收帶來約15億至16億美元的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