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下的文明與火種
王小馬、孫昌博
當下,考古與盜墓題材的藝術作品熱度不減,電影、電視劇層出不窮,口碑也褒貶不一。《護寶尋蹤》鎖定在厚重黃土地的傳奇故事,以獨特的魅力脫穎而出。
《護寶尋蹤》以陝西重大考古發現——漢文帝霸陵的驚世揭秘爲藍本,以極具戲劇性的江村大墓考古發現的真實事件爲核心。導演惠楷棟是地道的西安人,帶着對歷史的敬意,對家鄉的自豪,將幾千年沉澱的歷史文化搬上了熒幕。
這部以“文物保護”爲主題的電視劇將鏡頭對準了一羣鮮爲人知的文物“守燈人”,讓文物追索、古墓探秘、犯罪博弈、文物保護等元素在劇中交織融合,構成了一幅跌宕起伏的護寶畫卷。每一件文物的歸位,都是文保人與盜墓者之間的拔河;每一道墓磚的紋路,都是文明與貪婪的無聲見證。
《護寶尋蹤》播出後反響極佳,劇情反轉不斷,帶動着觀衆的心始終被劇中的人物和事件深深地吸引、牽動。
多重敘事結構,生動、立體地刻畫了文物保護羣體在不同維度上的堅守與付出。
以“尹村大墓”的考古發掘爲核心,劇中構建了“考古鐵三角”方堃、雒青、郭士林的合作,不僅是學術上的接力,更是精神上的傳承。考古過程中,他們不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傳遞着對歷史的敬畏與對文明的守護。這種代際傳承不僅推動了考古學的發展,也彰顯了對中國文化遺產的珍視。
劇中展現了以齊大倉爲首的文物緝查隊與以穆見暉爲首的盜墓集團之間長達二十年的較量。這場博弈遠非簡單的正邪對抗,而是深刻反映了文物保護的複雜性。齊大倉的剛正不阿與穆見暉的貪婪無度形成鮮明對比,揭示了文物犯罪對人類文明的巨大破壞,同時也凸顯了文物保護工作者在艱難環境中的堅守與擔當。
《護寶尋蹤》沒有忽視普通人在文物保護中的重要作用。村主任齊有糧、文保員嚴守村、村民齊小滿等角色,雖無深厚的專業知識,卻以最質樸的情感守護着這片寶地。他們用實際行動築起了文物保護的民間防線,爲宏大的文保事業提供了堅實的基層支持。這種來自民間的力量,讓整劇充滿了溫暖和煙火氣,也讓文物保護的主題更加貼近大衆的審美。
這部劇是對“真實”的極致追求,不僅是對一線文保工作者的深情致敬,也是對觀衆的真誠呈現。製作團隊先後五次歷時數月到文物保護單位、考古研究機構調研。親入考古現場,交流採訪,與一線文保工作者日日夜夜,同吃同住,同甘共苦,體驗他們的堅守與付出,體會那份最真實的感覺。美術團隊耗時數月,依據考古材料,1:1的精心復原墓葬場景,力求還原真實的歷史面貌;考古顧問全程護航,嚴格指導發掘流程、文物修復、壁畫揭取等關鍵環節,確保每一個動作精準無誤,每一件器物都能經得起推敲。服裝組、道具組研究了20年來基層工作者不同場景的穿着變化,道具樣式,褪色的工裝、帳篷裡的搪瓷缸、刑偵室裡泛黃的卷宗……每一件看似平凡的物品都實實在在地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生活。
這部劇所刻畫的“守燈人”羣體,每個角色都是無數真實的文保工作者的縮影。考古工作者“甘坐冷板凳,誓守文明燈”,遠離家鄉,離開親人,爲了一個項目一守就是十幾年,孤獨的苦楚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文保人與盜墓團伙鬥智鬥勇,文物學者幫助破獲一樁樁的文物犯罪大案。他們憑藉堅定的信念,耐住寂寞,與時間賽跑,與貪婪角力,守護着珍貴的文化遺產,令人敬佩!
拍到最後守陵人的鏡頭時,導演惠楷棟感慨萬分。他們就是黑夜裡的守燈人啊,不爲名不爲利,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守護着文明的火種,這種堅持、這個夢想、這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文脈得以延續的根基。
《護寶尋蹤》用最樸素的真實告訴觀衆:國寶重光,從來不是傳奇的偶然,而是無數平凡“守燈人”在漫長歲月裡孤獨堅守的必然。每一件靜默的文物背後都站着讓歷史永生、讓文明不滅的守燈人。他們是黃土高原上最沉默的脊樑,也是這個時代最值得被講述的英雄。《護寶尋蹤》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文物保護的艱辛與不易,更讓我們看到了希望與傳承。它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心中有光,腳下有路,文明的火種就永遠不會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