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慌了!AI晶片禁賣大陸會很慘?華爾街大咖:從這裡賺回來
黃仁勳憂AI不能賣給大陸,會造成龐大損失。(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AI晶片教父、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表示,如果錯失中國大這個龐大市場,將是一個「巨大的損失」。然而,有華爾街分析師抱持不同看法,認爲輝達在其他國際市場擁有充分的成長潛力,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即使在大陸市場遭遇一些損失,最終可以從其他市場彌補回來。
輝達爲了滿足中國大陸市場需求,特別量身打造了H20晶片,但是這款晶片卻在上個月14日,遭到了美國川普政府的出口限制。爲此,輝達在第一季度財報中認列高達55億美元(約臺幣1650億元)的鉅額損失。
黃仁勳在近日的談話中再次強調,如果無法對中國大陸銷售產品,將是一個「巨大損失」,他預估大陸的AI市場在未來2到3年規模將達500億美元(約新臺幣1.5兆元)。他同時表示,輝達會保持高度的彈性來應對各種狀況,「無論政府制定何種政策,只要其符合國家利益,我們都會全力支持」。
據MarketWatch報導,研究機構Radio Free Mobile創辦人溫莎(Richard Windsor)在最新報告中指出,黃仁勳對於中國大陸市場的眼光不夠長遠,並稱中國在晶片技術的發展方面,仍然落後美國許多年,而且不太可能迅速趕上,成爲其他國家可以信賴的供應商。
溫莎分析指出,儘管輝達和其他西方的晶片業者可能會因此失去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銷售額,但他們仍有機會在其他的國家市場中擴大市場佔有率,只是這可能需要花費更長時間,才能夠看到實際回報。
他表示,黃仁勳向來都以目光遠大而聞名,但是這次他似乎過於專注於短期損失,即使美國與西方企業在大陸市場遭遇了損失,最終仍可以從其他市場中獲得彌補。
隨着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紛紛限制先進晶片製造設備的出口,中國大陸已經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積極發展自己的半導體技術。
溫莎指出,中國大陸已經下定決心,不再過度依賴外國技術,因此無論輝達未來是否會受到更多的限制,他都懷疑大陸本來就計劃不再購買輝達、超微等非中國大陸公司的資料中心晶片。
他提到,目前在中國大陸至少已經有12座專門用來生產7奈米晶片的晶圓廠正在興建中。像是華爲、中芯國際等中國本土企業,也正在參考臺積電與英特爾的技術,嘗試自行研發晶片製程。
溫莎表示,即便中國大陸沒有極紫外光(EUV)設備,也能夠生產7奈米晶片,但同時也面臨着「更爲複雜的製造流程以及更低的產量」的問題。這意味着,大陸製造的4奈米或更先進製程的晶片,其成本將高於輝達與超微的產品。
他直言,中國大陸還需要1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夠實現EUV的成熟應用,因此這種競爭的態勢不會很快發生逆轉。「西方的晶片將會更便宜,因爲它們採用了更先進的技術,對於其他的買家而言,將會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