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幫我生了小孩」!輝達超讚福利讓她圓夢當媽

記者劉邠如/臺北報導

「不是有了孩子才決定當單親,而是還沒有孩子就決定了要單親。」臉書《志願單親故事集》版主Cindy,直白定義所謂「志願單親」——在沒有伴侶的狀況下,主動選擇透過人工生殖或收養方式成爲父母的人。

從起心動念到實際行動,這條看似另類的路,Cindy花了將近一到兩年時間深思熟慮。她加入「志願單親媽媽」社羣,與其他成員一樣,不免自我質疑——未來該如何告訴孩子身世?會不會被霸凌?一份薪水能否養得起孩子?萬一媽媽倒下了,誰來照顧?「但這些問題,我後來全部找到答案了。」她坦言。

帶着這些經歷,她決定出版一本書《志願單親:不需誰來完整我,矽谷科技人的單身生養實踐》。她說:「知識就是力量,會讓你沒那麼害怕。」她希望幫助和自己一樣曾經迷惘的人,少走冤枉路,勇敢邁出人生選擇的一步。

Cindy也分享,美國企業對員工生育的實質支持程度,令人驚訝。她任職NVIDIA與Google期間,不論是凍卵或試管嬰兒(IVF)療程,所有費用全由公司保險負擔,甚至連代理孕母都有專款補助。「我凍卵、做IVF(試管嬰兒)一毛錢都沒出,全都是公司出。」

她還提到,有位男同事透過Google補助完成代孕,成了「志願單親爸爸」,他的部門主管,甚至親自陪他到外州,一起接回新生兒。

然而,外界對志願單親仍有不少質疑,認爲這樣的選擇「太自私」。Cindy反駁:「我們給孩子的是更高品質的愛、更多的準備,這樣的孩子是被捧在手掌心長大的。」她並引用研究指出,志願單親孩子的各項發展與一般家庭無異,「因爲高品質的愛才是決定孩子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Cindy透過凍卵、人工生殖、代理孕母,生下兩個可愛的寶貝。( Cindy授權提供)

對於如何告知孩子身世,Cindy選擇從小開誠佈公,透過繪本向女兒解釋:「媽咪有卵子,但沒有精子,所以去找醫生幫忙。醫生說,只要有捐精的好人,把用不到的精子送給媽咪,就可以生出寶貝。」她說,女兒從一歲半就能用奶音說出這個故事,早早明白自己的與衆不同。

不過,儘管準備周全,但育兒過程,並非全然輕鬆。Cindy坦言,當然也有過身心俱疲、突然懊悔自己不像一般人有「神隊友」幫忙的時候,只是多數時間,又看着身邊有伴侶的朋友,抱怨「豬隊友」的經驗更多時,她又覺得慶幸許多:「我的孩子帶給我95%以上的快樂,負面情緒只佔5%,而且還越來越少。」她感性地說:「這是老天給我的禮物,我沒有什麼好後悔的。」

不少人好奇,這樣的身分是否影響感情生活?Cindy笑說完全不擔心,「有了小孩後,我遇到的對象反而更優質,因爲孩子自動幫我過濾掉很多渣。」她補充,在美國,許多男性不介意伴侶已有小孩,反而讓她的交友圈更廣。

目前她的大寶4歲、二寶1歲,育兒挑戰與一般家庭並無二致,最大難題反而來自長輩觀念落差,但她還是能往好處想,她笑說自己跟已婚的朋友相比:「我只有人家『一半』的長輩,已經不錯了。」孩子偶爾會因童謠中的「阿爸」角色而疑惑,她則透過繪本讓孩子明白,每個家庭都有不同樣貌,「只要有愛,每個家庭都值得被接納。」

談到爲何決定出版這本書,Cindy說:「如果十年前有人告訴我有這條路,我可以少焦慮十年。」她希望透過自身經歷,讓更多人瞭解單身生育這個選項,也爲未來修法鋪路。「有人做壞事都不躲,我們只是想要有個孩子,爲什麼要偷偷摸摸?」她認爲,這樣的決定不該被貼上污名標籤。

儘管曾擔心過隱私與輿論壓力,但她最終選擇公開,「臺灣很難再找到像我這樣的案例,在合法國度用合法身分做臺灣還不開放的事,我見得了光。」她補充,自己英文能力佳,能查證國際資訊,「有種捨我其誰的感覺。」

若臺灣民衆也想踏上這條路,Cindy建議可先在臺灣冷凍卵子,再送往國外診所繼續後續療程;若時間與金錢許可,也能直接赴美進行全套流程,「美國診所不會管你是不是當地人,只要付得起錢,他們都很歡迎。」

Cindy的分享,爲許多仍在探索非傳統家庭選擇的單身男女,打開了一扇新視野的大門。「這本書,是過去的我會很感激的書。」她說。

▲ Cindy把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和蒐集到的各種訊息,寫在書中分享,她說 「這本書,是過去的我會很感激的書。」(寶瓶文化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