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還夠吃嗎?20萬隻粉紅椋鳥到達新疆,滅蝗大戰開始!
在我國的新疆伊寧縣,20萬隻粉紅椋鳥目前正忙着在這裡安家。爲了吸引這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的到來,當地搭建了很多巢穴,僅兩週的時間就吸引了大量粉紅椋鳥前來築巢。那麼,當地爲什麼要吸引這種鳥類的到來呢?
粉紅椋鳥的特徵在於它們的腹部和背部都長有粉紅羽毛,喙和腿是淡橙色的,頭部、翅膀和尾巴呈現亮黑色。與自然界中的大部分鳥類一樣,雄性粉紅椋鳥要比雌鳥更好看,雄鳥頭上長着帥氣的頭冠,雌鳥的外觀則要遜色一些。
粉紅椋鳥是高度羣居的鳥類,經常形成大型的鳥羣,生活在草原、半沙漠等開闊地帶。粉紅椋鳥在每年夏季會飛到新疆西部,在那裡繁衍後代。待到秋冬季節,幼鳥長大之後,它們會一同遷徙到中西亞、歐洲東南部等地越冬。
粉紅椋鳥的食物來源主要是昆蟲,其中尤以蝗蟲爲主,它們是蝗蟲的剋星。蝗蟲會啃食農作物,它們是農業害蟲。蝗蟲本身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再加上遇到嚴重乾旱的氣候時,更是會助長蝗蟲的繁殖,從而引發“蝗災”。
在2019年6月,東非大量蝗蟲破土而出。加上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氣候異常變化,結果出現了上千億隻蝗蟲。它們吃光一個地方的莊稼之後,成羣結隊地飛到其他地方,所到之處一片狼藉。
到了2020年初,大量蝗蟲組成了長寬數十公里的方陣,黑壓壓到處飛舞。它們從東非飛越紅海,前往亞洲土地。它們一路向東進發,到達伊朗、印度等地方,對當地的糧食產量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自古以來,蝗災一直是人類要提防和麪對的自然災害。過去,消滅蝗蟲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噴灑殺蟲劑,尤其是用飛機大規模噴灑,我國爲此還建造了專用的治蝗機場。不過,這種方法的成本很高,而且又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好的影響。
防治蝗蟲的綠色方法還是要去找它們的天敵,我國古籍就有記載過用雞、鴨等禽類來大量捕食蝗蟲。事實上,這種生物滅蝗的方法一直流傳下來,直到現在還被用於治理蝗蟲。
2000年,新疆發生了特大蝗災,浙江曾派出3萬隻鴨子前往新疆支援,每隻鴨子每天估計能夠吃掉200多隻蝗蟲,它們爲治理蝗災做出了重要貢獻。次年,新疆出動了70萬隻雞鴨“大軍”,專門用於捕食蝗蟲。
2012年,我國多地投入了300萬隻雞,它們走到哪吃到哪,覆蓋了1400萬畝的草原,有效抑制了蝗蟲的數量,減少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一億元。不僅如此,這些雞在完成治理蝗蟲的任務之後,個個都是膘肥體壯,還能賣個好價錢,每隻能賣到100元。
從長遠角度來看,生物滅蝗是最爲合理的方式。除了雞鴨之外,粉紅椋鳥也是蝗蟲的天敵,每隻成鳥每天可以吃掉一百多隻蝗蟲。在繁殖季節時,粉紅椋鳥捕食的蝗蟲數量更是翻倍。
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發現粉紅椋鳥能夠有效控制蝗蟲數量。於是,自那時候起,當地專門堆砌石頭,修建磚房,用這些人工巢穴來吸引大量的粉紅椋鳥前來安家。如果當地施工時遇上粉紅椋鳥繁育後代,都會主動停下來,給這些鳥類有時間和空間進行繁衍生息。
多年的實踐表明,粉紅椋鳥消滅蝗災十分有效,讓當地基本上沒用過飛機大量噴灑農藥來滅蝗。殺蟲劑的使用量大大減少,這本身也有利於粉紅椋鳥的生存。
由於粉紅椋鳥的數量衆多,進食量巨大,有時甚至導致蝗蟲不夠吃了,使得不少的幼鳥面臨飢餓甚至餓死。粉紅椋鳥爲防治蝗災立下了汗馬功勞,它們也被親切地稱爲“鐵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