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更多“沉睡”的校園體育場館

編輯部:

近日,結合“全民健身日”活動,江蘇省屬及13個地級市的公共體育場館宣佈免費向市民開放,同時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學健身指導活動,旨在更好地滿足人民羣衆的健身需求。

隨着“蘇超”(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火爆出圈,推動全民健身熱潮持續高漲,全社會對體育運動設施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大。近年來,各地都在持續加大對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公共體育場地設施供給。尤其通過“15分鐘健身圈”建設,全民健身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等得到了較大提升,2024年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已達3平方米。

然而,當我們把目光從專業場館轉向社區街角,可以發現,有些城市的公共體育場地還不能完全滿足市民需求,公共體育場地結構性短缺的問題依然突出,羣衆爲尋一處體育運動場地經常輾轉奔波。與此同時,一街之隔的大中小學體育場地在非教學時段無人使用,成了“圍牆裡的風景”。

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景象,暴露的是資源利用率問題。如何讓“沉睡”的場館甦醒,讓閒置場館資源流動,考驗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與擔當。

大中小學運動場地的封閉化管理,固然有其現實考量,然而在充分考慮安全責任、維護成本、教學秩序等因素的前提下,努力開放更多校園運動場館,不僅是盤活存量資源的務實之舉,更是構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創新實踐。

破解校園運動場館開放難題,基礎在於頂層設計。對學校而言,“不敢開”“不願開”的背後是實打實的壓力,應做好“一盤棋”規劃,明確“誰來做、做什麼、怎麼做”。教育部門需制定教學與開放的協調機制,明確非教學時段的開放基準;體育部門可牽頭建立場館共享平臺,推動校園場館與社會健身資源的聯動;財政部門要將場館開放補貼納入穩定的預算安排;社區則需配合學校做好公衆預約、分流引導等,通過出臺統一的規範和細緻的“操作手冊”,讓校園運動場館開放更安全、有序、高效。

保障校園運動場館可持續開放還應加強機制創新。應通過構建“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社會參與”的協同機制,釐清各方權責,明確“多方共擔”的責任體系;積極嘗試“低償+公益”的運營機制,探索“政府補貼+社會捐贈+適度收費”的多元籌資模式,反哺場館維護,通過機制創新破解管理、資金、安全等堵點。

技術賦能也不能缺位。校園體育場館開放的一大痛點,是“教學與公衆使用”的需求衝突,以及“人流複雜難管控”的現實問題。應積極利用5G、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場地使用率、人流密度、設備損耗等數據的實時監測,動態調整開放時間與收費策略等,推動智能預約、費用支付、事後評價等全流程數字化管理。

以制度創新破局、以技術賦能增效、以多元協同聚力,可以推動校園體育場館開放向縱深發展,成爲城市活力的“蓄水池”,讓每一寸體育空間綻放風采。

記者蔣波於南京

2025年8月21日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