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深度】應對孤獨問題,各國出了哪些招?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孤獨感不僅僅是一種情感,也是有着重大潛在危害的社會和健康問題。日本每年“孤獨死”的老年人有近7萬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顯示,長期孤獨與中風、心血管疾病、焦慮、抑鬱等疾病都存在聯繫;歐洲研究還發現,孤獨的人更有可能支持極端的政治立場。2月5日,在WHO執行委員會會議上,社會孤立(social isolation,也譯爲社交隔離)話題首次被正式列入議程。多個成員呼籲WHO就應對孤獨感和社交隔離問題提供指導,並將相關措施納入綜合心理健康行動計劃中。目前,孤獨問題已經進入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議題討論中,多國爲此提出具體政策並採取解決措施。

“在歐盟,許多年輕人感到孤獨”

丹麥導演喬根·萊斯曾說:“獨自一人,我很喜歡。但孤獨卻完全不同。”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心理學系主任邁科·盧曼表示,孤獨是一種消極的、非常痛苦的感覺,這種感覺在人們想要擁有比現在更多的關係和聯繫時就會產生,並且可能持續數月或數年。盧曼還表示:“孤獨的人更有可能支持極端的政治立場,或者乾脆不太參與政治。”

今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發佈了關於社會聯結的報告,闡釋了孤獨問題的嚴重性。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約有1/4的老年人和至少1/6的青少年面臨社交隔離問題。報告還表明,缺乏社會聯繫會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可能使中風風險增加32%,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29%,它還與更高的焦慮、抑鬱和自殺率相關。此外,全球癡呆症風險中有5%可歸因於社會孤立。

貝塔斯曼基金會去年12月發佈了《2024年歐洲青年孤獨感比較》報告,對來自比利時、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波蘭和西班牙共7個歐盟國家的超過2萬名受訪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約57%的18至35歲歐洲年輕人感到中度甚至嚴重孤獨,該數值明顯高於36至69歲年齡段的受訪者。分國家來看,法國的年輕人尤其孤獨,感到至少中度孤獨的法國年輕人佔比達到63%,比利時(61%)和意大利(59%)緊隨其後。

“在歐盟,許多年輕人感到孤獨。”這引發了該基金會的重視,因爲老年人曾位於孤獨問題討論的核心。該基金會的朗內斯博士表示:“爲有效減少年輕人的孤獨感,將他們的觀點系統性地納入政策諮詢過程很重要。”研究還發現,孤獨感在受教育水平較低的人羣中更明顯。

在歐洲,年輕人孤獨感加重的現象背後有多重因素。法國《20分鐘報》報道稱,該國正面臨一場嚴峻的“孤獨危機”。法國《世界報》刊文分析稱,過去20年間,年輕人孤獨感上升已成爲法國的結構性趨勢,經濟預期下降、就業市場不穩定、社會和學業壓力增加,使得年輕人感到與傳統社會期望脫節。

社交媒體的流行是另一個主要原因。《世界報》報道稱,儘管互聯網提供了更多溝通渠道,卻時常讓年輕人陷入“社交攀比”的陷阱。當年輕人看到他人分享的“完美生活”時,容易進行對比並產生疏離感,進而感到失落和孤獨。長期關注丹麥社會議題的當地媒體人朋友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在她看來,社交媒體讓很多丹麥人擁有至少兩種身份——現實生活中的身份和社交媒體中的身份,而這兩種身份之間的不一致甚至巨大反差加劇了個體的孤獨感。

在美國,孤獨問題長久存在。《科學美國人》刊文稱,新冠疫情前美國已有61%的成年人有孤獨感。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顯示,美國中年人的孤獨感比歐洲同齡人要高。《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的感受是,美國大城市的社區建設不利於人際交往。有比較瞭解中國的美國朋友曾對記者表示,他很喜歡中國的公園等熱鬧的公共空間,人們聊天、喝茶、下棋、跳舞,他認爲這些場所和活動的存在讓人們可以保持健康的社交狀態。相比之下,美國的公園裡最常見的是獨自戴着耳機跑步的上班族。

美國“流動餐車”、法國“深夜熱線”、德國“代際公寓”

一項發表在《BMC公共衛生》期刊上的研究對全世界52個國家應對孤獨問題的相關政策進行了全面概述。目前,全世界有來自14個國家的至少23份政策文件對本國或本地區的孤獨問題進行了詳細闡釋,並提出具體的政策或解決方案。

美國前公共衛生局局長穆爾蒂曾發佈報告提議一項由六大支柱組成的應對孤獨問題的社會支持框架,包括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制定有利於建立人際聯繫的公共政策、動員醫療衛生產業、改革數字環境、提高孤獨問題的認知水平和培養人際聯繫的文化。

在地方層面,一些項目被證明或許可以對抗孤獨問題。例如針對老年人的送餐服務“流動餐車”,不僅提供餐食,還爲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社交機會。此外,美國一些地區開設了代際護理中心,將幼兒園和老年生活社區融爲一體,讓兒童和老年人之間能夠進行日常互動。

歐盟於2018年就孤獨感和社會孤立問題發佈了一份政策簡報,這使其成爲世界上第一個將孤獨感問題正式納入議程的超國家組織。同年,英國任命了首位“孤獨大臣”。法國政府和社會組織2016年開設了由同齡人接聽的心理支持熱線“深夜熱線”,一些高校也相繼推出“夥伴計劃”,幫助新生更好地融入校園。

據《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瞭解,德國漢堡、柏林等地方市政當局還在推廣“代際公寓”,讓老年人和年輕人花費更少的租金,居住在同一棟公寓樓中。樓內配備公共廚房、公共活動室等設施。住房合同還規定,每週年輕人都要和老年人進行幾個小時的交流。多位當地年輕人和老年人向記者表示,這種住房讓自己敞開了心扉,也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溫暖。

在有約600萬人口的丹麥,孤獨問題與該國“獨居文化”緊密相關。丹麥擁有歐盟最高的獨居比例,約45%的家庭爲獨居家庭。《丹麥皇家》雜誌稱,“獨居文化”強調個人獨立,但也導致了社交聯繫的減少。此外,丹麥社會對年輕人普遍寄予厚望,要求他們在各方面表現出色,這被稱爲“十二分文化”(丹麥學校考覈成績最高分爲12分)。這種完美主義文化加大了年輕人的心理壓力,導致焦慮並誘發孤獨感。

丹麥有較強意願應對孤獨問題。2023年6月,丹麥推出了《國家反孤獨戰略與行動計劃》,目標是在2040年之前將孤獨現象減少一半。從具體做法來看,丹麥“反孤獨運動”組織定期組織“丹麥共餐”活動,旨在通過全國範圍的共餐活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強社會凝聚力,吸引了許多地方社區的積極參與。

在丹麥生活多年的《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也能感覺到當地社區對居民的心理健康越來越關注。在陽光相對充足的季節,丹麥會舉辦各種大型戶外活動,如音樂會、水上運動、馬拉松等,都向所有公衆開放。各社區會定期舉辦手工藝、音樂和體育活動;學校設有專門針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室以及心理健康課程;公共圖書館也經常舉辦講座和工作坊,吸引不同年齡段的人蔘與。

韓國紐西斯通訊社今年1月介紹了一位韓國青年的真實案例。居住在韓國大邱的25歲青年許某曾依靠住房和生活補助生活,在嘗試從事的每份工作都以失敗告終且持續日夜顛倒的作息半年多之後,他深陷抑鬱症的困擾,一度覺得自己“可能要死了”。後來,許某在就業中心的幫助下,開始接受就業服務和心理諮詢,找回了規律的生活方式,並順利找到新工作。報道稱,這是韓國僱傭勞動部運營的“地區青年就業網絡”中的一個成功案例,該部門去年10月選定了10個就業中心,於去年12月試運行。數據顯示,約3800名青年接受了相關服務,其中約200人成功找到了工作。

據韓國《東亞日報》報道,韓國執政黨國民力量黨2月7日宣佈,將全國負責家庭照護與孤立青年支持的“青年未來中心”從4處擴展至24處,爲需要幫助的青年提供心理輔導、資金支持等。同時,國民力量黨計劃推動制定危機青年支持法,以法律形式明確支持孤立青年的制度。

爲提高公衆對孤獨問題的認知,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在部分影院播放以孤獨爲主題的紀錄片、製作廣播節目、舉辦相關講座等。文化體育觀光部還通過與地方合作,開展快閃、音樂心理諮詢等線下活動,讓孤獨者獲得心理慰藉。

日本在2021年任命首位“孤獨大臣”,並在內閣官房設立了孤獨與孤立對策辦公室。去年4月,日本時任“孤獨大臣”加藤鮎子宣佈,把5月定爲“孤獨與孤立對策強化月”,其間將設置24小時熱線和網絡平臺,供人們就孤獨與孤立問題集中進行諮詢援助。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所居住的東京豐島區是全國獨居老人比例最高的區域之一,65歲以上獨居老人佔單身家庭總數的近36%,記者自家周邊就有3戶8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據記者瞭解,區福利機構定期會派工作人員上門拜訪,查看老人的健康狀況,並與商業警備公司合作爲獨居老人提供保護服務,每月收費兩三千日元。

“孤獨是人工智能無法解決的問題”

雖然多國出臺了結合本國實際對抗孤獨感的政策,但這些措施的落實仍存在挑戰。《環球時報》駐丹麥特約記者梳理當地媒體報道後發現3個主要挑戰:一是社會上仍存在對孤獨問題的歧視和偏見,這會阻礙受孤獨感影響的人尋求幫助;二是如何精準找到那些受孤獨影響最大的人並給予他們支持仍是一大難題,年輕人也需要找到一個與他人面對面交流和獨居之間的平衡點;三是要確保各項措施的可持續性和覆蓋面,特別是在人口稀少的偏遠地區。

韓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據韓國“News1”新聞網報道,在一些地區,雖然針對孤立青年的調查工作在定期進行,但並不是每個地方的政府都制定了相關條例。一些地區雖已開展相關項目,但並沒有去尋找足不出戶的孤立青年,主動向諮詢中心尋求幫助的孤立青年數量仍然有限。

法國一些地方社區在嘗試提供更多社交空間、組織社團活動時也發現,項目的覆蓋和宣傳範圍仍然有限,許多人對相關資源並不知情,而資金短缺、志願者不足、參與意願低等問題也成爲主要障礙。

“孤獨是人工智能無法解決的問題。”美國《紐約時報》刊文稱,雖然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迭代更新以及陪伴機器人的發明讓人們看到這項新技術可以模仿人類情感並幫助用戶緩解無聊和孤獨的可能性,但用人工智能或機器人作爲應對孤獨感的解決方案可能反而弱化人們主動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意願,從而加劇孤獨感。

“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我們社會的失敗創造了人工智能技術填補這一空白的機會。”著有《獨自一人》的紐約大學社會學家埃裡克·克林伯格表示,真正的社會、政策和人類挑戰在於要找到方法識別感到孤獨的人併爲其提供所需的照顧。

【環球時報駐美國、丹麥、德國、法國、日本特約記者 戴潤芝 魏德林 青木 嶽雯 黃文煒 環球時報記者 任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