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比增10000%+!微信“藍包”贈書成風潮 總量不大多公司仍在“等等看”
財聯社2月8日訊(記者 肖良華)隨着蛇年春節假期畫上句號,此前備受關注的微信“藍包”即“送禮物”功能也交出了最新成績單。從品類看, 休閒零食、糖果/巧克力等客單價低但節日氛圍濃厚的商品類目訂單量旺盛。而書籍成爲許多人的送禮首選,包含經典著作、育兒百科在內的多個書籍品類送禮訂單量環比增長10000%+。
就此,財聯社記者採訪了圖書、酒水、零食等多個行業的上市公司,多家公司表示,微信送禮功能開通後,公司產品在微信電商渠道銷量增速有了明顯提升,但在總體營收中的佔比依然很小,部分公司對這一新興電商渠道較爲重視,但同樣有多家公司表態要“邊走邊看”。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客座顧問、零售電商行業專家莊帥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微信基於社交體系來做送禮功能,是一個發展方向,微信生態中,公衆號等知識博主流量雄厚,因此春節期間圖書等品類銷量增幅明顯。不過,送禮功能門檻不高,微信推出後,其他平臺很快跟進,未來的競爭可能還要看性價比和商品豐富度。“目前,微信平臺在商品豐富度上優勢不夠明顯,需要提升。”
圖書、零食成禮單常客
2月5日,微信發佈的《2025春節數據報告》顯示,春節期間,在微信平臺爲朋友“送禮物”的需求旺盛。其中,收到禮物數目最多的省份前三甲是廣東省、山東省、浙江省,而較遠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等,也都有人收到“藍包”祝福。
具備送禮屬性的品類優勢較爲顯著。從跟蹤數據看,小家電、潮玩、文玩珠寶、圖書、化妝品環比增長較爲明顯,其他品類表現偏弱。而書籍成爲許多人的送禮首選,包含經典著作、育兒百科在內的多個書籍品類送禮訂單量環比增長10000%+。
對此,果麥文化(301052.SZ)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對微信送禮等熱點較早進行了關注,並提前在產品和營銷策略等方面作了佈局,春節期間,部分圖書銷量增速較快。好想你(002582.SZ)證券部工作人員同樣表示,微信用戶衆多,潛在流量較大,公司微信小店春節期間銷售數據不錯。
莊帥表示,微信藍包送禮圖書增速快,跟微信體系裡知識博主和知識社羣豐富關係較大。“這是騰訊特有的,公衆號、讀書會、各種拆書視頻、圖文等內容體系是淘寶跟京東不具備或者比較稀缺的,送禮包括抽獎送禮也可以在社羣中進行,圖書這一品類非常適合。”
他進一步表示,圖書在微信體系裡面選擇難度特別小,沒有假貨和售後服務的擔憂,客單價又比較低,因此這一品類增速就會快很多。但是在淘寶和京東平臺,圖書送禮佔比就比較低。“比如京東平臺,手機送父母的情況比較普遍,不同平臺跟他的用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關係很大。”
上市公司重視程度不一
對於微信藍包的橫空出世,上市公司態度不一。部分公司極爲重視,同樣也有一些公司暫時還在觀察成效。
與果麥文化一樣,青島啤酒(600600.SH)第一時間對公司在微信生態的資產進行統一佈局和規劃。財聯社記者得到的一份文件顯示,青島啤酒在微信小藍包推出後,對公司微信小店產品、頁面進行梳理和優化,對主推產品和價格體系制定了詳盡的方案。
好想你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這幾年,公司產品在抖音電商渠道營收增幅最快,目前,抖音、快手平臺營收佔據了公司線上收入的一半。“從理論上看,微信平臺受衆基礎比較大,未來可能高增速,但目前公司對這一平臺尚無投入。”
從營收佔比來看,果麥文化、好想你等多家公司表示,微信平臺在推出送禮藍包後增速提升明顯,但在公司整體營收中的佔比依然非常低。
來伊份(603777.SH)作爲微信小店首批“送禮物”白名單企業,也是品牌零食領域唯一的騰訊智慧零售一對一單獨簽約戰略合作伙伴,根據公司1月份公佈的數據,截至目前,公司線下業務營收佔比居高,仍是主力,線上業務營收佔比僅爲8.1%。當紅炸子雞的微信小店,收入佔比更是不足總收入的1%。
因此,部分企業選擇“等等看”。山東某預製菜企業相關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公司微信商城在春節前後沒有進行新的動作,“依然日常推一下禮盒,用的版本是贈送版,什麼功能也沒有。”
某國內頭部寵物食品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有專門團隊運作微信小店,但這一平臺佔公司營收的比例太小。“我們只能觀察這一業態的後續發展,動態決定投資資源的多少,現在看,公司線上業務還是以天貓、抖音、京東等渠道爲主。”
此外,從平臺功能看,微信藍包送禮仍處於剛開發階段,目前功能比較薄弱。
莊帥認爲,在商品的組合排列和選擇上,微信藍包後續大概率會迭代,推出商品分類體系。“現在的樣子不是最終的形態,後續會有更加豐富的中心化的頁面呈現出來,送禮對商品豐富度的要求還是非常高的,微信平臺後續需要針對不同的人羣、不同的關係去做一些功能上的升級和供應鏈的強化。”
此外,多位觀察人士認爲,線上消費者習慣了比價,商品的性價比也很重要。垂類自媒體“郭靜的互聯網圈”認爲,繼微信後,淘寶、抖音、美團等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推出“送禮物”功能,很有可能“送禮物”功能成爲電商行業的標配,而不只是微信的專屬,並沒有任何因素限制其他平臺不能推出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