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西門町街景 消失的西門圓環與人行陸橋
西門圓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72/05/08 段雲生攝影)
西門町一直以來都是臺北的重要區域,從過往的貿易重鎮,一直到如今的觀光景點,呈現過不同風貌。而有一段時間,西門町爲了改善交通,有「西門人行陸橋圓環」,連接各個商業大樓,是當地重要的地標,是直到90年代爲了興建捷運,才改建成爲如今的十字路口。
臺北市新聲戲院到新世界戲院的西門圓環人行陸橋是全市吞吐人行量最大的一座橋,目前已超過安全使用年限危險在旦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2/03/22 楊嘉慶攝影)
西門町從清領時期以來,就是臺北城的交通要道,光緒八年(1882年)建立了寶成門,並於光緒十年(1884年)完工。然而,到了日治時代後,臺北城的風景有所變化,1904年,日本政府以實施市區改正計劃與修築鐵路爲由,拆除了西門及其城牆,並在原址規劃成公園,取名「橢圓公園」。
【推薦閱讀】 60年前西門町圓環著名地標 臺北市「爲這點」設首座路口時鐘 曾經是西門町最風光的店面 銷聲匿跡的「西瓜大王」
而到了二戰後,國民政府接受臺灣,橢圓公園改爲西門圓環,成爲臺北市西區的交通與商業中心。1959年10月5日,由國際獅子會臺北分會捐贈的臺北市第一座路口「標準鍾」,此處不僅有鐘樓,還設有噴水池,成爲當時臺北市民休閒、約會的熱門場所。
獅子會捐造的臺北西門大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59/10/04 陳明輝攝影)
西門町鋼架陸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68/07/17 王萬武攝影)
而隨着城市發展、人口增加,交通逐漸變得壅塞,爲解決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1968年7月17日,跨越中華路的西門圓環人行陸橋正式啓用,陸橋連接了西門圓環與周邊的商業區,是當時臺北市區內最長的一座人行陸橋,也成爲西門町地區重要的地標。
而在臺北市的發展和交通需求的變化,西門圓環及其人行陸橋在1990年代中期興建捷運時被重劃爲十字路口,橢圓形的西門圓環、人行陸橋、鐘樓、噴水池都已不復存在,留下的是人們熟悉的變成現在的成都路、漢中街十字路口。
全國學校停課延長至暑假結束,以青少年客羣爲主的西門町雪上加霜,最熱鬧的成都路及漢中街口常常都是空空蕩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21/06/07 鄭超文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