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金融深一度丨華中四省12家城農商行2024年財報全景掃描: 分化加劇下的區域銀行業生態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林秋彤、王雪 北京、武漢報道

在“中部崛起”戰略進入第二個十年之際,華中四省(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江西省)銀行業正在書寫全新的城市金融敘事。日前,2024年度銀行財報季暫告一段落,勾勒出一幅區域金融發展的立體圖景。21世紀經濟研究院選取華中四省長沙銀行、鄭州銀行、江西銀行、湖南銀行、九江銀行、湖北銀行、漢口銀行、上饒銀行和贛州銀行這9家主要城商行,以及武漢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武漢農商行”)、長沙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長沙農商行”)、南昌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南昌農商行”)3家主要農商行爲樣本,通過解構12家法人銀行的經營數據,揭示金融體系與城市發展的深層互動關係。

整體來看,上述12家城農商行在2024年呈現出差異化發展態勢。在9家樣本城商行中,有8家銀行的營業收入實現同比正增長,7家銀行實現營收淨利雙增長,展現出較強的經營韌性。其中,長沙銀行以259.36億元營收和79.09億元淨利潤繼續領跑,成爲區域金融的重要支柱。而上饒銀行、贛州銀行分別以33.69%和12.81%的營收增速,展現出中小城商行的成長潛力。

相比之下,3家樣本農商行則普遍面臨經營壓力。武漢農商行2024年淨利潤同比下滑50.46%,長沙農商行2024年淨利潤下滑31.62%,南昌農商行雖然營收持平,但淨利潤仍處於低位波動狀態。三家農商行同時面臨較大不良和逾期壓力,在傳統利息收入下滑的大環境下,三家農商行整體經營挑戰較爲突出。

城商行:規模、增速與結構三維分化

2024年,9家樣本城商行發展呈現“金字塔”式分層格局,長沙銀行總資產突破萬億元,營收淨利以絕對優勢持續領跑,穩居第一梯隊;中小行則“逆襲”突圍,上饒銀行、贛州銀行以期通過營收或淨利高增速打破格局;面對息差收窄壓力,9家城商行均通過多種舉措提升非息收入佔比,以期扭轉當下息差收窄的困局。

在營收方面,2024年,長沙銀行以營業收入259.36億元,位列第一;鄭州銀行和江西銀行分別以128.77億元和115.59億元的營業收入位列第二和第三;湖南銀行、九江銀行和湖北銀行2024年也實現了超百億元的營業收入。相比之下,上饒銀行和贛州銀行2024年營業收入體量較小,均不足百億元,和頭部的長沙銀行存在大約4倍的差距。

淨利潤方面,9家樣本城商行淨利潤規模差距依舊明顯。2024年,長沙銀行實現淨利潤79.09億元,位列第一,是贛州銀行的十倍多;湖北銀行、鄭州銀行、江西銀行、上饒銀行、漢口銀行依次位列其後,分別實現淨利潤26.58億元、18.63億元、10.98億元、10.92億元、10.55億元;湖南銀行、九江銀行和贛州銀行淨利潤則未超過10億元,分別爲7.62億元、7.62億元和7.22億元。

營收增速也存在兩極化的現象。上饒銀行、贛州銀行2024年營業收入爲64.28億元和59.24億元,分別較2023年同期增長了33.69 %和12.81%,營收增幅在9家城商行中位列第一和第二。長沙銀行、湖北銀行、漢口銀行、江西銀行、九江銀行和湖南銀行2024年營業收入同比增幅在0.02%至4.57%之間,遠遠低於上饒銀行和贛州銀行的增速。

從淨利潤增速來看,贛州銀行淨利潤增長較快。其餘7家銀行行2024年淨利潤基本保持穩中有增,同比增速在0.22%至7.69%之間。值得注意的是,贛州銀行2024年淨利潤較2023年同期增加91.44%。不過在2023年,該行實現淨利潤3.77億元,較2022年同期下降了55.68%。

從利息結構來看,9家樣本城商行均出現了非息收入佔比有所提升的情況,並且在息差承壓、銀行利息淨收入整體下降的環境下,長沙銀行、上饒銀行和贛州銀行實現了利息與非息淨收入的同比雙增,顯示出多元化業務佈局初見成效。其中,2024年長沙銀行利息淨收入爲205.64億元,同比增加2.68%;非息淨收入爲53.72億元,同比增加12.5%。上饒銀行2024年利息淨收入爲50.23億元,同比增加33.52%;非息淨收入爲14.05億元,同比增加34.45%。贛州銀行2024年利息淨收入爲50.42億元,同比增加11.3%;非息淨收入爲8.82億元,同比增加17.44%。

在資產規模和質量方面,9家城商行2024年資產規模頭部、中部和尾部差距明顯拉開。長沙銀行2024年總資產規模已過萬億,達到11467.68億元,鄭州銀行、江西銀行、湖南銀行、漢口銀行、湖北銀行和九江銀行2024年資產規模保持在5000至7000億元之間,贛州銀行和上饒銀行的資產規模則相對較小,2024年總資產分別爲2814.34億元和2756.09億元。資產增速上,上述9家城商行中有5家銀行在2024年資產擴張的步伐較爲穩健,其餘4家銀行,即湖北銀行、長沙銀行、湖南銀行和上饒銀行資產擴張速度較快,同比超過了10%,分別爲13.51%、12.42%、12.37%和11.58%。

在資產規模穩速增長的同時,9家城商行2024年資產質量也呈現向好趨勢。整體來看,有5家銀行2024年不良率較2023年同期有所下降,分別爲贛州銀行同比下降0.26個百分點至1.55%,上饒銀行同比下降0.09個百分點至1.82%,鄭州銀行同比下降0.08個百分點至1.79%,湖南銀行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至1.65%,江西銀行同比下降0.02個百分點至2.15%。其餘4家銀行中,2024年不良率基本與上年持平。

農商行:營收利潤波動加劇 轉型陣痛仍在

相較於9家樣本城商行的穩健發展,3家樣本農商行則面臨較大經營壓力,表現爲業績持續承壓,盈利水平下滑;業務結構單一,轉型成效有限等特徵。

在營收方面,2024年,武漢農商行和長沙農商行營業收入分別爲78.43、44.16億元,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了3.77%、2.85%;淨利方面,2024年,武漢農商行和長沙農商行分別實現淨利潤6.58億元、8.73億元,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了50.46%和31.62%。2024年,南昌農商行雖然實現營業收入0.15億元,與上年同期在低位持平,但是該行近三年的淨利潤則出現較大波動。年報顯示,該行2022至2024年分別實現淨利潤0.24億元、0.02億元和0.15億元。

從資產情況來看, 2024年,武漢農商行總資產規模爲4788.04億元,同比增長7.25%。長沙農商行和南昌農商行則維持了小體量,2024年上述兩家農商行的資產規模分別爲1960.48億元和727.24億元,較上年同期分別略增0.85%和0.4%。

在資產質量方面,2024年,武漢農商行不良貸款率從2023年的2.91%上升至2.96%,南昌農商行不良貸款率從2023年的3.91%上升至3.96%。長沙農商行2024年逾期貸款總額爲23.83億元,同比增加了35.64%。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數據,2024年四季度,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平均值爲2.8%,武漢農商行和南昌農商行均在平均值之上。

從利潤結構來看,上述三家農商行積極開拓佈局多元化業務發展,增加收入支點且取得了一定成效。2024年,武漢農商行非利息淨收入10.7億元,同比增長101.89%;利息淨收入從2023年的76.21億元降至2024年的67.73億元,下降了11.13%。長沙農商行2024年實現非利息淨收入7.91億元,同比增長31.8%,利息淨收入則同比下降8.11%至2024年的36.25億元。南昌農商行2024年實現非利息淨收入1.67億元,同比增長7.05%;利息淨收入則從2023年的11.45億元下降至11.35億元。

不過,雖然上述三家農商行努力邁出轉型的步伐,但是利息淨收入仍然在總營收中佔比70%至90%,三家農商行仍以利息淨收入這項傳統業務爲主。目前來看,三家農商行轉型的步伐較爲緩慢,暫且難以彌補利息淨收入普遍下滑8%至11%導致的盈利缺口。在降準降息的大環境下,如何平衡息差收窄導致的盈利難題、資產質量壓力以及業務轉型的陣痛,對農商行來說仍然任重而道遠。

路徑: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的共生演進

樣本城商行和農商行的分化,折射的不僅是區域中城鄉金融發展的不平衡,更體現了銀行機構與區域經濟戰略、城市發展導向的深度掛鉤。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現,在9家城商行樣本中,頭部城商行普遍深度綁定區域重點產業。

以長沙銀行爲例,長沙銀行在年報中表示,2024年該行聚焦工程機械、新能源、儲能材料、生物醫藥等核心產業鏈,以“兩單兩圖”新機制全面對接省市重大項目及重點產業客戶,提供全週期、全鏈條金融解決方案。有力支持邵永高鐵、金磁新材料 38萬噸項目、衡陽國際物流港、大唐華銀電力改造等省、市重點項目 165個,新增信貸資金投放211.40億元,同比增長20.45%。錨定湖南22條產業鏈、“4+6”產業集羣,以供應鏈金融拓展生態賦能的廣度和深度,截至報告期末,服務產業鏈上下游客戶 4776 戶,較上年末增加702戶,增長 17.23%。可見,這種產融結合的模式確保了銀行資產來源和質量的穩定性,創新的金融業務業成爲新增長點。

贛州銀行在2024年實現淨利潤91.44%的高速增長,一個可能的因素是該行2023年淨利潤非正常大幅下降(同比下降了55.68%)。分析年報可發現,2023年贛州銀行抵債資產處置損失增加了約4億,導致該行營業利潤和淨利潤都大幅下降,2024年則未受到相關影響。

此外,贛州銀行在2024年發展了“數據資產質押”等創新業務,推動了當地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同時也有利於銀行自身的盈利。公開信息顯示,2024年7月,贛州銀行爲當地一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首筆“數字資產入表”,融資2500萬元,讓數據要素從資產向資本轉變。

相比之下,農商行面臨的困境更具結構性,例如業務模式過度依賴存貸利差,數字化轉型相對滯後,銀行業務方向並未與城市或區域發展戰略相匹配。

以武漢農商行爲例(2024年淨利潤同比下降50.46%),該行2024年貸款投放前五位的行業爲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和製造業,合計佔比總貸款的53.42%。

而根據武漢市政府於2024年6月發佈的《湖北省加快未來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年)》,未來製造(如人形機器人)、未來信息(如新型計算和人工智能)、未來材料(如超導與超構材料)、未來能源(如零碳負碳)等,將成爲重點發展方向。

一位農商行工作人員在接受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採訪時指出,房地產、建築業獲批銀行貸款,項目貸款金額一般都很大,所以在貸款投放中的佔比就大。而新興產業一般會獲得流動資金貸款,數額相對較小。但銀行在轉型,往後貸款投向會傾向於製造業和新興產業。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對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表示,目前,大多數農商行,特別是區域性農商行面臨營收、利潤和資產質量三重壓力。這種分化不僅體現在財務數據上,更反映在對區域發展戰略的響應度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上。

“地方農商行尤其要強化在地性和差異化特色,既不能一味模仿城商行大而全的模式,也不能固守傳統信貸單一格局。關鍵在於以本地‘經濟結構+產業特徵’爲支點,深化區域金融服務創新,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業務集羣”。曾剛指出。具體來看,區域農商行可以從三方面做好在地化發展。一是加強對新興產業扶持,可結合本地創新企業、科創園區的需求,創新科創企業金融產品,逐步降低對傳統行業的依賴。二是探索非息收入來源,可以通過與本地龍頭企業、園區開展合作,進軍增值金融服務領域。多數農商行受資質限制,業務拓展空間有限下,可以將財富管理(代理、諮詢)作爲重點戰略方向,在提升客戶黏性,築牢護城河的同時,拓展收入來源。三是建立聯動機制,主動融入區域大格局。中小銀行可主動參與地方政府、園區、行業協會合作,獲取區域產業發展前瞻信息,提前介入重點項目。

對於區域性城商行如何結合地域特色、區域產業佈局,打造專屬的金融產品和專屬發展道路?四川天府銀行董事長黃毅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採訪時表示,區域性城商行應立足地域特色,緊緊圍繞當地產業佈局,創新針對性強的金融產品,如科技貸、綠色債等,精準高效服務於實體經濟。同時,積極探索特色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作者:林秋彤,王雪 編輯:方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