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污染威脅動物生存 科學家示警:虎鯨生態恐崩潰

科學家示警,污染問題得不到有效控制,虎鯨頂級掠食者恐在百年內消失。(圖片來源/pexels)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有害化學物質會對動物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包含損害神經系統、降低免疫力及影響繁殖能力;不僅在多種動物體內檢測到威脅,權威期刊《Science》甚至預測,虎鯨會因爲多氯聯苯(PCB)污染,面臨族羣數量急劇下降的風險。

由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出版極具權威的學術期刊《Science》,其中一篇「預測全球虎鯨數量將因多氯聯苯污染而崩潰」的報告指出,多氯聯苯污染可能在一世紀內導致全球虎鯨族羣崩潰。儘管美國早在 1978 年禁止生產多氯聯苯,但目前多氯聯苯仍在全球生產且殘留在環境中;由於多氯聯苯具有生物累積性,虎鯨特別容易受到影響;科學家示警,如果污染問題得不到有效控制,這些頂級掠食者將在百年內消失。

近日,英格蘭與威爾士地區的水獺體內被檢測出含有全氟,以及又被稱作永久性化學物質的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些跡象指出周圍物種可能也面臨類似的污染風險。根據美國化學學會(ACS)最新研究指出,2014至2019年間,死亡的水獺體內均檢測到2種類型的PFAS,且80%的個體肝臟中至少含有 12 種不同類型的化學物質。

氣候變遷迫使北極熊接受劇變的棲息環境,而化學污染則進一步威脅其生存。英國的環保團體「海洋保護協會(Marine Conservation Society)」指出,多氯聯苯等化學污染物的入侵,會影響北極熊的行爲與內分泌功能,削弱其記憶與感官能力,進而降低獵食與適應極端環境的能力。

北極熊面臨氣候變遷、化學污染等生存威脅。(圖片來源/pexels)

統計英國沿岸擱淺死亡的港灣鼠海豚結果顯示,感染性疾病爲主要死因,特別是化學污染削弱了他們的免疫系統。根據海洋保護協會引述研究資料指出,有害物質的累積,導致港灣鼠海豚罹病風險增加 41%,面臨生存嚴峻挑戰。

另外,有害化學物質對年幼個體的影響甚是嚴重。2015 至 2017 年,蘇格蘭科學家研究灰海豹幼崽,發現僅 18 天大的個體,體內脂肪層已累積高濃度污染物;而有毒物質可能影響新陳代謝與正常生長髮育,降低物種在第一年的存活率,對族羣繁衍造成威脅。

有害化學物質對年幼動物影響嚴重。(圖片來源/pexels)

化學污染對全球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危害,因此,減少有害化學物質的排放與使用,刻不容緩;透過強化污染監測、限制高風險化學品的生產與應用,以及推動更嚴格的環保政策等,纔有機會創造出永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