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螞蟻 AI 醫療大進擊 結盟醫院推動病理大模型、名醫分身應用

大陸科技巨頭華爲、螞蟻等持續加碼佈局AI醫療。(路透)

大陸科技巨頭華爲、螞蟻等持續加碼佈局AI醫療,推動病理大模型與名醫AI分身落地應用,助攻偏鄉就醫。同時,科大訊飛、百川、Kimi等亦相繼入場,聚焦AI診療與新藥研發等場景,惟專家提醒數據品質不一與基建成本高仍是瓶頸。

科創板日報報導,上海瑞金醫院近日宣佈與華爲開源病理大模型「RuiPath」,並攜手全球12家醫療機構啓動RuiPath全球多中心計劃,推動病理大模型持續迭代與應用。RuiPath基於百萬張數位病理切片訓練,能辨識病理切片中的病竈區域,目前已涵蓋19種常見癌症,覆蓋大陸每年全癌種發病人數90%的癌症,成爲AI診斷應用的重要探索。

螞蟻集團則深化AI醫療佈局,在收購線上診療平臺「好大夫」後推出AI健康App「AQ」,整合近200位名醫的「AI分身」,提供健康諮詢、報告解讀等功能。螞蟻AI醫療總經理劉軍偉指,大模型時代的AI可扮演醫療服務整合者,模擬醫生問診邏輯,協助偏鄉病患對接專家資源。透過AI打造專家醫生分身,偏遠地區民衆可隨時溝通,不僅提升可及性,也讓專家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收到用戶的回饋與需求。

除華爲與螞蟻外,科大訊飛、百川、Kimi等也瞄準AI醫療,聚焦名醫AI代理、AI診療、新藥研發等。商業諮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料,大陸AI醫療市場將從2023年的人民幣88億元增至2033年的人民幣3,157億元(約新臺幣1.27兆元),年複合增長率達43.1%。

然而,AI醫療全面落實仍面臨數據與基礎設施挑戰。瑞金醫院病理科主任助理笪倩稱,在病理人工智慧的落地過程當中存在多重挑戰,資料切片與掃描品質不一、格式不統一導致資料孤島問題;大陸約5,000家設有病理科的醫院中,僅不到5%將數位化應用於日常診斷,導致數據成本高昂。以瑞金爲例,每日新增6,000張切片,每年增量達1.5PB,對算力與存儲構成壓力。

望石智慧創辦人周杰龍說,醫藥創新挑戰分爲研發難題與數據瓶頸。雖有大量數據,但因儲存分散、保密限制及標準不一,造成資料無法整合與共享,知識難以沉澱。在醫藥領域,未來須發展垂直類別生成模型,結合文本與模態數據,透過多個代理系統(Multi-agents)方式提高集體智慧和決策方式。

延伸閱讀

華爲的AI大模型爲何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