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董事楊超斌:過去8個月中國付費TOKEN增加了15倍
昂貴的網絡投資卻未帶來清晰的商業回報方向,成爲了過去幾年牽制全球運營商投建5G網絡甚至是5.5G網絡的最大挑戰,但AI技術也許能帶來些改變。
在2025年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華爲董事、ICT BG CEO楊超斌發表演講時透露了一組數據:在過去8個月,中國市場日均TOKEN使用量增加了33倍,其中付費TOKEN增加了15倍。華爲預測,2030年tokens消耗帶動的流量將超過當前移動互聯網接入總流量的3.5倍。
“AI技術正在以超乎每個人想象的速度發展,AI應用和創新井噴式涌現。”楊超斌表示,人類正史無前例地大規模生產tokens,Deepseek出來之後,中國市場Token綜合調用成本較行業基準下降97%。
這是華爲高管首次對Deepseek帶來的流量價值發表公開看法,但更重要的是,它向外界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AI能夠爲運營商帶來商業回報。
過去幾年,儘管衆多電信公司坐擁海量的數據資源,卻難以突破僅僅作爲數據傳輸管道的侷限,這也讓5G以及下一代技術的全球化鋪設變得緩慢。
據徳勤發佈的《2025人工智能、傳媒和電信行業預測》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3月,在全球已推出5G服務的585家運營商中,僅有49家部署、推出或試運行了5G獨立組網網絡。德勤預測,到2025年,新升級到獨立組網的網絡數量將不足20個,5G SA在所有5G部署中的佔比將保持在12%左右。
同時,傳統ARPU(用戶平均收入)值增長見頂,全球主要運營商中的大部分收入仍依賴傳統通信服務。
“運營商一直在改進網絡以提供更好的性能,但他們無法爲此收取更多的費用。我們現在看到,ARPU值在下降,網絡投資也在減少,這將持續導致網絡性能變差。而這種情況正是我們需要改變的。”愛立信全球網絡業務戰略負責人Hans Hammar對記者表示,抓住AI流量帶來的收入機會,需要更好的轉變運營商的商業模式。
Hans Hammar認爲,如果只是像以前那樣爲移動寬帶收費的話,那麼運營商並沒有把AI流量帶來的價值最大化。
華爲無線網絡首席營銷官趙東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一個是更多的投資,另一個是收入減少,這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問題,每個電信運營商和每個供應商都有責任去解決它。”
趙東對記者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流量增長以及交互方式變化對網絡管道需求的改變,爲電信運營商提供了獲得新收入的機會,但在此之前,網絡需做好準備,要具備網絡管道能力和差異化盈利運營能力。
“電信運營商在投資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收益。這些收益一方面來自於將人工智能作爲自身的生產工具,提升網絡效率,降低網絡成本,另一方面,通過分發人工智能服務帶來增量收入。”但趙東也坦言,運營商目前遇到的商業問題需要產業鏈共同努力,從而讓運營商在AI時代的商業閉環更加完善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