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的三摺疊手機,到底難在哪?

華爲三摺疊手機Mate XT的發佈,給愈發同質化的手機品牌發佈會帶來了久違的新鮮空氣。手機尚未正式發售,黃牛已聞風而動,報價從比亞迪秦到奔馳E不等。

摺疊屏手機問世五年,在下行的市場大盤中劃出了一條珍貴的增長曲線,三摺疊的出現,再次給全產業上了難度。

三摺疊比傳統對摺多一折,最直接的好處是展開尺寸變大,Mate XT展開尺寸從對摺的8寸提高到了10寸,直接向iPad 10的10.9英寸對齊。

Mate XT最大的技術突破在於,講單層厚度縮減到了業內最低的3.6mm,整體摺疊形態厚度只有12.8mm。作爲對比,Mate XT相比去年發佈的雙摺疊Mate X5,只厚了不到1mm。整機重量控制在了300g以內,比Mate X5重了不到50g。

和同行橫向比較,Mate XT比起其他雙摺疊手機也沒有“增厚”多少,和今年發佈的三星Z Flod 6的差距,甚至不到1mm。

在以毫米度量的機身空間裡方寸必爭,可謂沒有感情,全是技術。

奏摺展開的秘密

Mate XT最大的亮點在於“Z型摺疊”,即機身像翻閱奏摺一樣展開。要做到這種形態,需要兩處摺疊方向相反,一處向內,一處向外,這是大多數廠通往三摺疊的攔路虎。

簡單來說,兩塊屏幕向內摺疊時,屏幕會受到“擠壓力”,向外摺疊則剛好相反,屏幕會承受“拉伸力”。

對應到手機的結構設計,內折需要解決“擠壓”帶來的摺痕問題,更考驗屏幕壽命[1];外折需要強化屏幕材料的耐拉伸性和耐彎折性,鉸鏈的設計難度也相應提高。

三星曾展示過一款“雙內折”的三折概念機,這麼做的好處是,只需要考慮內折狀態的“擠壓力”,但缺點是手機厚度完全失控。

因此,Mate XT的最大挑戰在於,在一塊屏幕上兼顧“擠壓”和“拉伸”:外折“撕扯”,內折“擠壓”,“一崩一緊”之間,是對屏幕設計和生產的巨大挑戰。

品牌大使劉德華在宣傳片裡的臺詞,很好的概括了這一挑戰:“縱使歷經所有曲折,身段仍然是平的。”

發佈會上,餘承東表示團隊“奮鬥了五年”,才讓三摺疊手機量產。具體的奮鬥過程不得而知,但在衆多手機品牌中,華爲的確是準備最充分的。

2019年,華爲推出第一款摺疊手機Mate X,採用外折方案,並被次年的Mate Xs沿用。當時還是獨角獸的柔宇,其Flex Pai系列也加入外折陣營,與內折陣營的三星Z Fold系列分庭抗禮。

外折雖然更容易處理摺痕問題,但設計和量產難度依然高於內折:由於內折屏在摺疊狀態下不需要鉸鏈支撐,因此內折的鉸鏈的設計結構相對簡單。同時,外折屏幕在摺疊狀態下暴露在外,同樣的使用週期裡,外折屏的壽命要求相比內折屏至少高出一倍。

內折的三星Z Fold 4(左)和外折的華爲Mate Xs 2(右)

也許是因爲這個原因,幾乎所有手機品牌都在摺疊機型上倒向了內折方案。除了榮耀出過一款主打性價比的外折機型V Purse,還在穩定迭代外折機型的,目前只有華爲一家。

無論是陰差陽錯還是有意爲之,持續迭代的外折機型,可以讓研發團隊在真實的生產環節中大量試錯,這可能解釋了爲什麼華爲率先實現了三摺疊手機的大規模量產。

Mate XT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如何在三折形態的同時,保證機身厚度和重量不向板磚看齊。

手機裡最佔地方的是電池,最費電的是屏幕,在擴大屏幕的同時儘可能壓縮電池的體積,難度不亞於全紅嬋攻克207C。Mate XT能把單層減薄到3.6mm,核心是把電池減薄到了1.9mm。

“硅負極電池”也叫硅碳電池,主流的鋰電池負極以碳(石墨)爲材料,單純從材料看,直接用硅代替碳作爲電池負極,就能帶來續航的爆炸式提升,但代價是電池衰減速度極快,充電循環次數極低。

因此,電池廠商開始嘗試在碳負極中摻少量的硅,可以在控制電池體積的情況下,增加能量密度。考慮到手機內部寸土寸金的空間,這種技術思路很快在手機市場迅速普及。

碳和硅屬於“同族兄弟”,化學性質相似

2021年,小米11 Ultra將硅氧化合物摻入電池負極,躋身“5000mAh俱樂部”,把硅碳電池第一次帶入量產機型。從此之後,硅碳負極成爲了各家高端產品線的標配。摺疊屏手機的出現,又給硅碳電池添了一把火。

將Mate XT和尺寸近似的iPad 10作爲對比,Mate XT的重量比iPad 10少了38%,但電池容量比iPad 10只少了27%。考慮到Mate XT極端的厚度,這個成績已經非常難得。

除了尺寸、厚度、重量等硬性指標,三摺疊手機的另一重挑戰,很可能來自軟件。

最硬的軟件鐵板

2019年,others陣營的釘子戶索尼推出了Xperia 1和Xperia 5兩款機型,與主流手機屏幕16:9/19.5:9的縱橫比不同,索尼大膽採用了21:9的屏幕尺寸。

相比主流尺寸,Xperia 5的“身形”更加修長,看上去似乎更加美觀。但應用開發商卻不這麼想,由於主流手機都採用19.5:9的縱橫比,應用開發也以此爲基準,如果適配索尼的21:9尺寸,相當於額外增加開發成本。

iPhone(左)和21:9的Xperia 5

於是,大量應用被簡單粗暴地移植到21:9的手機屏幕上,結果就是屏幕兩側多出來兩條黑邊,反而沒能利用屏幕更大的優勢。

小米的首款全面屏手機小米Mix也遇到過這個問題,當時,小米的ID工程師將屏幕縱橫比改爲17∶9,由於市場上沒有“全面屏”這個品類,主流的縱橫比是16:9,這會導致小米違反谷歌的兼容性定義文檔——安卓的兼容性文檔要求屏幕的比例介於4:3和16:9之間。

爲此,小米用了大半年的時間與谷歌溝通,最終說服谷歌總部同意做出相應改變。

iPhone X之後,所有的手機品牌都心照不宣的接受了19.5:9這個全面屏時代的屏幕比例,降低軟件開發者的適配難度。就連索尼也拋棄了祖傳的21:9尺寸,迴歸了19.5:9陣營。

然而,摺疊屏手機的出現讓適配問題再次浮出水面。

主流的對摺手機在展開狀態下,屏幕接近一個正方形,與大部分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尺寸都有較大差異。很多App的摺疊屏版本,目前只是基於直板機的簡單拉伸。

同時,不同手機品牌的縱橫比也有差異,如果要完全滿足用戶體驗,開發商不僅要爲摺疊手機這一品類重新設計,還得專門爲某一品牌甚至某一機型做定製化設計。看着摺疊手機勉強超過3%的滲透率[3],開發者難免意興闌珊。

而Mate XT有單屏態、雙屏態、三屏態,對應是三個縱橫比:2.21、1.08、0.7。開發者表示,作業真的做不過來了。

爲了解決適配問題,華爲顯然也做足了準備。在主流手機品牌中,只有華爲和vivo保持了每一代機型縱橫比的一致性,儘可能降低了開發者的適配難度。

同時,Mate XT三屏展開的狀態,縱橫比與iPad 10等主流平板非常接近(1.43;1.44),不管是有意爲之還是無心插柳,也在客觀上降低了適配難度。

在寸土寸金的機身空間裡雕花,考驗的是研發團隊的工程水平。但解決摺疊屏的軟件難題,還是得發動羣衆的力量。

2019年,華爲和軟件綠色聯盟一起發佈《摺疊屏軟件設計與開發行業規範》,截至目前,國內TOP 1000的應用在華爲摺疊屏上實現了95%的適配[4]。餘承東說華爲爲三摺疊方案准備了五年,也許並非謙辭。

而華爲藉着三摺疊手機全方位秀肌肉,也讓蘋果“擠牙膏”的最新力作iPhone 16稍顯尷尬。

爲什麼不是蘋果

iPhone 16 Pro的最大亮點是A18 Pro,唯一肉眼可見的硬件“改進”是增加了拍照鍵,前者依賴臺積電的刀法,後者有安卓兄弟珠玉在前,自然也怨不得網友紛紛整活。

智能手機尚且混沌的年代,蘋果是中國供應鏈最嚴格的老師,也最資深的技術指導。

在iPhone 4上,蘋果採用了一種名爲柔性電路板(FPC)的技術,即軟性材料做成的印刷電路板,可以彎曲摺疊,能縮小電子產品的體積和重量。iPhone 4率先應用後,國產安卓手機迅速普及了這一技術。

到了iPhone X時代,蘋果與立訊精密合作,實現了摺疊式FPC軟板技術。一個季度後,華爲、榮耀、OPPO、vivo和小米陸續和立訊精密簽下FPC軟板技術新訂單。2017年iPhone X發售,立訊精密收入同比大漲66%。

相似的劇情曾反覆上演,但時至今日,即便蘋果的擁躉也不得不承認,手機市場近幾年的大部分創新,帶頭的人是三星和中國公司。

“拍月亮”的潛望式鏡頭在問世的第六年,纔在iPhone 15 Pro Max上出現;硅碳電池將手機的電池容量一步步推高至5500mAh以上,而今年發佈的iPhone 16 Pro Max,電池容量剛剛從4441mAh“躍升”到了4676mAh。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手機品牌和供應商一起完成了技術預研與量產爬坡,蘋果反而成了供應鏈進步的受益者。

摺疊屏手機在2019年橫空出世時,廣闊無垠的賽道一馬平川,似乎是蘋果重新掌握主動權的機會。

但各大品牌的摺疊機型年年迭代,垂死掙扎的摩托羅拉都加入了戰場,蘋果卻默默下線了對摺疊屏手機威脅最大的iPad mini產品線。

喬布斯從文件袋裡拿出MacBook Air的鏡頭,時至今日依然是蘋果歷史上最值得回味的時刻。索尼的Walkman和東芝的Dynabook也曾用大量驚豔瞬間定格了日本電子產業的黃金年代。這些抽象了無數論文、專利與汗水的片段,總在日後被一次次談起。

華爲的Mate XT也許註定小衆,但它也會成爲一個被反覆提及的瞬間。

Mate XT和iPhone 16發佈當天,慘烈對比之下,只有零星幾個評論在問:蘋果到底什麼時候出摺疊手機?

消費電子市場鮮有遲到的勝利,“狼來了”的故事總有終結的一天,當這隻狼不再是主角,它來或不來、什麼時候來,都沒那麼重要了。

參考資料

[1] 三星,柔宇,華爲:摺疊屏手機內外折的硬核之爭,消費日報網

[2] 柔宇二代摺疊屏手機全球首測:“無摺痕”秒殺三星!彎折壽命超百萬次,智東西

[3] 2024年上半年中國摺疊屏手機累計滲透率,CINNO Research

[4] 軟件生態成摺疊屏市場發展關鍵,華爲助推行業跨越發展,新華網

[5] How Apple tied its fortunes to China,金融時報

編輯:李墨天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李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