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施崇棠愛考問他!簡立峰:以軟體定義硬體擁大機會

華碩深化AI佈局,邀前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中華電信董事簡立峰今年擔任華碩電腦新任董事會獨董。 聯合報系資料庫

華碩(2357)深化AI佈局,邀前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中華電信董事簡立峰今年擔任華碩電腦新任董事會獨董(目前爲候選人),簡立峰指出,跟董事長施崇棠是老朋友,剛好今年換屆卸任iKala獨董而被邀請,他指出如臺積電積極投資軟體,臺灣製造業應以軟體定義硬體重新看待產業機會,臺灣正因關稅及去紅色供應鏈正處於絕佳的機會。

簡立峰是臺灣軟體業代表性人物,過去一直跟華碩互動密切,簡立峰表示,他跟施崇棠是很熟悉的朋友,時常在交流,「施董事長很熟悉科技,常會考我」他透露一年會去華碩四~五次參加策略會議,由於一人只能擔任3家公司獨董,簡立峰今年因中華電信投資iKala(簡立峰兩邊都是獨董)而卸任iKala獨董身分,華碩以全方位AI公司爲目標,立刻邀請簡立峰加入董事會。

儘管2025年被稱爲AI Agent元年,但簡立峰表示,臺灣尚未看到AI Agent活躍的發展,AI Agent現在消費裝置上需求較爲明顯,但臺灣機會是在手機跟PC以外的裝置上發揮B2B生意機會,臺灣人纔要思考跟矽谷人才合作,在手機跟PC以外的B2B的裝置上去發展。

他出席《天下雜誌》大型人工智慧論壇「2025人工智慧預測趨勢論壇:科技新秩序,產業新賽局」會後受訪指出。AI PC可以跑AI模型,AI Phone則將是AI Agent載具,微軟等科技巨頭不斷加值,會感受到AI PC愈來愈聰明,但除微軟,還很難看到其他業者從中商業變現,但很多AI開發者參與,他提醒,關稅是Edge AI一個變數,因爲會增加AI PC成本,晶片成本也拉高,會不會導致需求往後遞延,會是今年要觀察的地方。

臺灣雖曾參與世界工廠中國大陸的發展,但在川普2.0時代,全球化分散製造成趨勢,簡立峰表示其實現在是臺灣絕佳機會,因爲關稅跟去紅色供應鏈關係,美國雖有龐大軟體能力,但硬體制造能力都在臺灣跟紅色供應鏈手上。

他指出,過去中國大陸掌握7~8成硬體制造,垂直整合把軟體整合進智慧製造管理中,臺灣佔硬體制造1成,但服務的是美系客戶,可說掌握全球7成需求,有龐大潛在市場,應該思考一下要不要「參考」中國大陸做法。

他舉例,Edge AI時代如智慧汽車、醫療儀器、機器人、工業電腦來臨,臺灣知道美國客戶需求,應該重新思考以軟體定義硬體,重新看待工業電腦 半導體,並以矽谷人才加上臺灣人才合作的方式,生產出滿足新的需求的硬體,提供軟體硬體整合,扮演「美系客戶的中國工廠」角色。

他指出,臺灣在B2B方面有很多機會,從機器人到工廠,臺灣應該要用軟體去看待硬體實力。「我們都低估了我們的硬體實力,是因爲我們沒有用軟體去看待它。」簡立峰表示,最近臺灣有一個年輕人去重新以軟體角度看待機器人,思考該如何研發,後來的做法是把機器人的協定如NCP或Agent to Agent定義出來後放在網路上開源供大家應用,結果硬體還沒開發,應用軟體反而已經再創造,後面開發硬體就很容易很快速。

簡立峰表示,臺灣很少這樣思考,用軟體概念讓大家幫忙做硬體,還是較爲習慣等客戶下單硬體代工,現在正是重新思考的時機,先根據需求開發軟體,然後纔是硬體。

臺積電2020年就開始推動「FAB RUNS ON CODE」數位轉型,大幅增加軟體工程師,以軟體協助全球晶圓廠的運作,而隨近年往美日歐設廠,這樣的準備就帶來極大幫助。

簡立峰表示,臺灣的製造業應該思考,未來能不能軟體更新後,製造產線就能更新,就如同特斯拉汽車軟體更新後功能就跨一大步一樣。不過這樣的對策,以高階製造較有機會,低階製造因爲毛利率較低,應該由產業龍頭帶領以打羣架方式,共用平臺提高整體能量。

簡立峰表示,現在正是臺灣關鍵時刻,因爲臺廠面對是否去其他市場設立製造據點的要求,如果臺灣要成爲世界的製造核心,過去硬體爲主,未來很可能是軟體在臺灣,硬體生產在海外。

簡立峰表示,AI是否取代人類這件事不需要過度擔心,AI取代人類感知是遙遙無期的事,因爲人類有很多知識,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擁有,舉例而言,兩歲小孩就會知道玻璃杯會破或者斜坡會滑,這是與生俱來繼承下來的感知能力,通用型機器人還很難做到,但人類反而要注意,超級AI使用者出現,1%的人的能力,正在取代99%的人。

簡立峰受華碩邀請擔任新一屆董監改選的獨董候選人,他透露其實施崇棠常出題考他。王鬱倫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