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基金“雙十”基金經理周海棟宣佈離職,難擺脫明星基金經理依賴 |基金合規與人事變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華商基金權益投資總監、權益投資部總經理周海棟的離任消息終於落定。
3月12日,華商基金髮布公告稱,周海棟已因個人原因離任6只基金的基金經理一職。據悉,當前周海棟在華商基金已無在管產品,且不轉任公司其他崗位。
周海棟是華商基金任職時間最久的權益基金經理,也是唯一的“雙十”基金經理。不過過去一年來,關於其將離任的傳聞已在市場發酵多時。
事實上,在今年1月,多位渠道人士已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確認了周海棟即將離職的消息。春節前夕披露的2024年四季報顯示,不盡人意的業績表現,已經讓資金在數月前就已從這一“老將”管理的產品中流失。
公開信息顯示,周海棟此前管理的基金將由孫蔚、崔志鵬、童立、餘懿、張明昕、王毅文、張曉、張文龍等多位基金經理接任。
去年四季度已有50億元資金“出走”
作爲公司的投研骨幹,周海棟曾於華商基金工作近15年之久。公開信息顯示,周海棟曾先後於上海慧旭藥物研究所、上海拓引數碼技術有限公司、中金公司擔任研究員。2010年5月,周海棟加入華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研究發展部行業研究員、機構投資部投資經理。
2014年5月,周海棟開始管理華商策略精選,正式成爲基金經理。
截至此次離任,周海棟還擔任華商基金權益投資總監、權益投資部總經理、公司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等職務,負責對公司權益團隊的管理。
無論從規模和業績來看,周海棟都無疑是華商基金權益投資的支柱型人物。
截至2024年年末,華商基金股票型、混合型產品總規模爲481.58億元。而同期,周海棟個人的最新管理規模達到293.47億元,佔公司股票型、混合型產品總規模的比重超六成。
周海棟也是華商基金唯一的“雙十”權益基金經理,即從業年限在10年以上、年化收益率在10%以上。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市場共有3949位公募基金經理,而其中“雙十”權益基金經理僅有39人。
作爲代表作的華商新趨勢優選,規模已經突破百億元,且過往業績長期表現不俗。Wind數據顯示,自2015年5月14日周海棟開始管理華商新趨勢優選以來,產品迄今漲幅達327.9%,年化收益率16.2%,在同類排名中居首。
穩定、績優的業績表現,讓周海棟在公募市場中名噪一時。不過2024年以來,周海棟的基金管理能力卻開始顯得日益疲軟。例如華商新趨勢優選便在年內首次出現了成立以來單年度未能跑贏業績基準的情況——數據顯示,基金在2024年取得的總收益率爲7.34%,而同期業績基準爲12.88%。
在去年四季度,周海棟所管理的6只基金的同類排名更是均在市場後50%,跑輸業績比較基準1%-4%不等。
發展近20年 仍難擺脫明星基金經理依賴
或許是爲了穩定投資者的信心,在公告周海棟離任的同日,華商基金同時發佈公告稱,基於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與華商基金主動管理投資能力的信心,公司已於同日運用固有資金自購了多隻周海棟卸任的基金,合計金額2000萬元。
然而在近期相關產品流失的規模面前,2000萬元依舊顯得杯水車薪。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周海棟的總管理規模便已從同年三季度的342.34億元下滑至293.47億元,縮水近50億元,是其任職歷史上管理規模環比下滑最大的一個季度。
在一些投資者社區中,也有部分基民曾於近期表示,如果周海棟卸任,自己將不會再持有相關產品。從去年中報的數據來看,個人投資者在周海棟所管產品中的佔比約40%-90%。
事實上,放眼華商基金的發展史不難發現,這已不是公司第一次陷入人才“失守”的困局。2015-2018年,權益投資“五虎將”的相繼出走,便曾讓公司一度規模滑坡。
直到一批自主培養的基金經理嶄露頭角,在2018年以後的6年中,華商基金得以重返規模增長。截至2024年年末,華商基金的總管理規模爲1363.7億元。
不過區別於先前三年每年300億元左右的規模增長,公司在2024年的規模同比僅增長了不足100億元,增速又有所放緩。
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公司年內高管團隊與投研團隊的變動,一定程度上對投研穩定性和產品表現有所掣肘。
2024年6月22日,華商基金原董事長陳牧因退休換屆離任, 公司新董事長由華龍總裁蘇金奎兼任,任職日期爲2024年6月21日。
同期,華商基金又一次陷入了人才難留的困境,不得不面對一系列基金經理的變動,包含高兵對代表作的卸任、吳昊的離職等。
此次周海棟的離任,更是讓華商基金失去了最堅實的“臺柱”。
近年來,監管持續強調公募基金業摒棄明星基金經理現象,強化平臺型、團隊制、一體化、多策略的投研體系建設。但不難看出,儘管發展20年、歷經一輪規模浮沉,如今的華商基金依然難以擺脫對少數明星基金經理的依賴。在明星光環消散後,這家老牌公募將如何發力,仍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