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嫂在意一首中國人嗎

不過是藝人演唱會、不過是一首歌,套句阿扁總統的名言:「有這麼嚴重嗎?」但綠營政客小題大作,對天王劉德華也不放過。

康芮颱風打亂劉德華臺北演唱會預定行程,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率先發文批評劉是「媚共藝人」,稱演唱會不如人民基本安全重要。陸委會政治神經反應快速,主委邱垂正隨即表示:「只要沒有傷害臺灣的立場,都歡迎陸港澳藝人申請來臺。」但首演曲目的一首「中國人」,又引起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批評「演唱會非常中國的設計」。綠營對於劉的政治立場和演唱內容大肆批判,是否意欲挑起「臺灣人、反中國」的新民意潮流?藉由任一可資利用的議題,不斷激化「反中」情緒?

「劉太太們」在意一首「中國人」嗎?我是張學友歌迷,無法理解「劉太太們」的內心。二十年前上在職專班課程時隨口說「張學友唱得比劉德華好」,臺下舉手抗議,下課後一羣OL擠到臺前說「我們都是劉太太」。劉德華培養的數十年歌迷衆多(連顏清標都是首場聽衆),這些歌迷會因爲政客認爲演唱會中國化、另類統戰,就此仇恨劉德華,再也不當「劉太太」?當然政客們深知批劉無益爭取歌迷選票,但批劉卻可引起媒體話題、維繫本身聲量,自然前仆後繼。

綠營對劉德華髮起攻擊,毋寧說是賴政府整體對中戰略的文宣戰鬥層面。對於賴清德「祖國論」和中華民國在臺灣落地生根七十五年的說法,十月時正反兩派支持者皆有。但「務實的臺獨工作者」有可能成爲「務實的中華民國工作者」嗎?賴清德的對中主張落實到第一線(黨的政策工作會、發言人和立委),就是楬櫫「反共」大旗,盤點所有「對中」議題,動輒發言論戰。兩岸沒有「對話」,只有文宣「對戰」,雙方淪於小孩鬥嘴形式,委實對臺海溝通和和平毫無助益。

然而,「聽其言、觀其行」是北京當局一向的對臺原則。賴清德七十五年生根論「變相承認」中華民國,引起極端老臺獨派者反彈;而國臺辦卻也同調「變相承認」,提及對日抗戰八年勝利,祖國收復臺灣,雙方「斷代四年」成爲賴是否真傾向「中華民國」的關鍵。其實賴是否就此成爲「務實的中華民國工作者」,可從其有無實際動作判斷,例如兩岸官方對談、大幅開放雙方人員交流、開放赴陸團客觀光等,唯有實質動作才能證明賴是務實,而非務虛大啖「中華民國」豆腐而已。

最後,「雙王」聯手修理劉德華,是否會捅到歌迷馬蜂窩?不知。惟范仲淹詩云:「花前人自樂,桃李豈須言」。劉德華演唱會暌違臺北十一年,熱情歌迷從臺灣各地涌赴小巨蛋,足見天王魅力;政客們說三道四,無非爲了自體聲量,並深化兩國互不隸屬說法。劉德華是香港人,現在也是中國人;五字頭的我,會說自己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但政大長期民調也顯示,臺灣民衆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爲二點四%,創一九九二年以來新低;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率近四年都維持六成以上。

一首「中國人」其實不足掛齒,惟劉德華說:「用我們的童真去打動每個人。」賴清德要用什麼打動對岸和臺灣民衆,纔是核心所在,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