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一號核電機組亮相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核電工業展覽會

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核電工業展覽會正在北京舉行,本屆核電展共吸引了200多家國內外企業參展,展出了當前核電領域的新技術、新裝備、新應用。

在展會現場,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的大比例模型矗立在展廳的中央,格外醒目。這臺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機組,年發電量可達100億度,目前國內外已有7臺華龍一號機組投入商運,所有核心零部件均已實現國產。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華龍一號技術也在不斷進行改造升級。

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寧小平表示,正在推動(華龍一號)重大的技術創新,和5400多家制造企業一起共同研發,包括非能動的更全面應用和先進的智能化工具的進一步應用,打造更安全更經濟的升級換代產品,持續研發更先進的華龍後續路線。

截至目前,華龍一號在國內外在運、覈准在建機組數超過30臺。從2021年首臺機組投入運行到國內外“遍地開花”,華龍一號已進入批量化建造階段。

華龍國際核電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全忠表示,憑藉高效可靠的建設週期,以及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華龍一號已實現批量化、規模化建造。標誌着我國核電已形成研發設計、裝備製造、建設運營全產業鏈自主化能力。

本屆核電展上還展示了環流三號、高溫氣冷堆、國和一號等一大批最新核電技術。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核工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也高效推進,AI也進入到核電站的日常運行維護中,打造了設計、建造、運維管理等領域典型應用場景。

浙江大學先進智能數字孿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紀堯華表示,通過智能底座訓練過的機器狗或者機器人,可以深入到一些不安全的環境和場景當中來,採集到實時核電站裡邊的各種數據,通過物聯網把這些數據傳到智能底座的後臺,進行大數據的分析判斷和預測,然後最終把巡檢以及檢維修操作過程,全鏈路地實現人工智能的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