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原民會館閒置16年將拆除 40年老建物變身停車場

花蓮市原住民公教會館啓用超過40年,經審計室審議同意縣府拆除,預計11月中拆完,目前規畫作爲停車場使用。記者王思慧/攝影

花蓮市原住民公教會館自1984年啓用超過40年,給地方團體使用後閒置16年。去年403地震樑柱破損,耐震度不足,經過審計室審議同意縣府拆除,將於12日開始拆除作業,預計11月中旬拆完,目前規畫作爲停車場使用。

原住民公教會館位於花蓮市重慶路與信義街口,有4層樓高,面積近400坪,開放後提供社團使用,1990年委託花蓮縣阿美建設協會經管,而協會在2009年撤出後,場館閒置至今變成蚊子館,現場雜草叢生。花蓮縣審計室多次針對該館閒置情形,點名縣府未盡責及效能過低,要求加速活化。

縣府原住民行政處原本預計拆除會館,改建爲1層樓的原住民農業行銷館,希望能結合周邊市場,成爲農業行銷區,但403強震重創花蓮整體經濟外,建物也出現部分破損,計劃只能暫緩。

原民處考量建物歷經多次強震,耐震係數不符當今規範,經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鑑定,認爲結構需要補強,再加上若補齊館內基本公共安全設備,經費至少需4000萬元。

原民處副處長徐採瑤表示,雖然原住民公教會館使用年限60年還沒到,不過考量修繕經費太高,不符合使用成本,決定報請審計室拆除計劃,經同意後招商機具拆除,將於12日起開始拆,經過60個日曆天,預計11月中旬拆完,土地暫時作爲停車場使用,原民處將繼續思考會館土地未來運用方式。

花蓮市原住民公教會館自1984年啓用超過40年、閒置16年,縣府決定拆除,將暫時作爲停車場使用。記者王思慧/攝影

原住民公教會館位於花蓮市重慶路與信義街口,館舍閒置16年,縣府決定拆除。記者王思慧/攝影

花蓮市原住民公教會館自1984年啓用超過40年、閒置16年,經審計室審議同意縣府拆除,預計11月中拆完,目前規畫作爲停車場使用。記者王思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