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林榮休憩區轉型爲慢城驛站 結合原客特色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活化已成蚊子館的花蓮林榮遊憩區,供地方團體進駐經營,盼能展現地方原客共榮精神。(羅亦晽攝)
花蓮林榮遊憩區轉型成「慢城客家驛站」,進駐館內的織布工藝師在現場織出一條象徵原客共榮的紋路。(羅亦晽攝)
花蓮林榮遊憩區轉型成「慢城客家驛站」,在西林村經營部落旅遊的太魯閣族青年程廷(Apyaig Imiq)也進駐館內,盼能讓更多遊客認識部落特色。(羅亦晽攝)
花蓮林榮遊憩區轉型成「慢城客家驛站」,進駐館內的織布工藝師在現場織出一條象徵原客共榮的紋路。(羅亦晽攝)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活化已成蚊子館的花蓮林榮遊憩區,供地方團體進駐經營,盼能展現地方原客共榮精神。(羅亦晽攝)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活化已成蚊子館的花蓮林榮遊憩區,供地方團體進駐經營,並預計整頓館舍後方尚未開發的區域,將其作爲自行車道或旅遊秘境,納入未來的遊憩動線規畫。 (羅亦晽攝)
花蓮縣鳳林鎮林榮裡是通往萬榮鄉西林村的重要出入口,因地理位置特殊,是原住民族與客家人的交融之處,發展特色觀光,勢必能成亮點,因此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活化已成蚊子館的林榮遊憩區,供地方團體進駐經營,展現原客共榮精神,並計劃整理遊憩區後方未開發的區域,作爲單車步道,讓遊客以輕鬆慢活的方式,深入瞭解當地與衆不同的地景文化。
在西林村經營部落旅遊的太魯閣族青年程廷(Apyaig Imiq)指出,原先居住秀林鄉太魯閣的部分族人,因日據時代理蕃政策,隨日本人遷徙到萬榮鄉西林村開採伐木,客家人則移民到一旁北林村發展菸葉,林榮裡進而成爲連結產業的核心之處。
程廷接着說,1960至1980年代,林榮裡因政府派駐榮民到附近山區伐木、採礦,臺糖也在附近林地種植甘蔗,集結當時重要的農業與工業,變得十分繁榮,街上甚至有電影院、西藥房及山產店等,直到產業型態改變,青年逐漸外移,且臺9線10年前改道東移,往來人車大量減少,榮景不復以往。
由於林榮裡地景文化特殊,因此縱管處斥資近1千萬元,整理已淪爲閒置空間的林榮休憩區,讓鳳林鎮觀光旅遊發展協會以「慢城客家驛站」營運方式進駐,盼結合原民、工藝、移民等特色,發展定點小旅行,成爲能深刻體驗當地生活與文化之處。
縱管處長郭振陵表示,鳳林地方凝聚力強,用心推廣技藝,是林榮裡的發展契機,縱管處未來也會協助地方團體,結合手作體驗、食農體驗等發展特色遊程,逐步充實營運空間。由於林榮遊憩區約有5公頃的土地,目前只發展2公頃,至於未開發的區域,計劃將其作爲自行車道或旅遊秘境,並在未來納入遊憩動線規畫。
鳳林鎮觀光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美玲表示,林榮裡位置特殊,雖屬鳳林鎮,但和萬榮鄉西林村僅一線之隔,是原客交融之處,未來將結合在地工藝師、小農產品等,讓「慢城客家驛站」能作爲呈現東部原客互助合作的館舍,同時也樂見步道的設置,相信未來能成爲從客家到原民生活的轉換空間。
程廷則說,由於一般遊客須搜尋相關資訊才能前往部落,相信「慢城客家驛站」能結合鄰近社區與部落旅的遊資源,轉化成遊客中心,提供旅人相關資訊,讓更多人能看見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