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救災怎改進?林立青建議政府:提供專業設備也供使用知識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洪水沖斷橋樑,光復鄉部分地區淹水災情嚴重。圖爲24日光復國中校園不堪大水衝擊,大片泥沙淤積。圖/中央社

「我們的團隊在9月29日陸續平安回臺北,也在9月29日晚間開始討論,有一些經驗我覺得可以寫出來做點紀錄,也給其他單位作爲參考」。作家林立青於社羣平臺分享近日所屬團隊前進花蓮災區救援建議:在所屬團隊方面,他認爲可以加強人力調配、工具設備的補足與升級;至於在政府方面,林立青則認爲政府清理災區,沒有妥善規劃與宣導,再加上政府提供設備的同時沒有指引使用知識。

作家林立青在個人臉書發文表示,自己在所屬團隊的行動中,忽略「專業回報人員」重要性,並透露自己未接獲精準回報,同時認爲應該需要說明拍攝工程照片的重要,像是相對照兩張必須將局部拍攝清晰,再遠距離拍攝環境,以兩張照片作爲判斷標準,並且「需要拍攝門牌、電線杆號碼、損壞設備型號、電盤整體狀況和比例做爲參考依據」。林立青認爲倘若還有相似救災行動,需要做好上述勤前說明,也應遣派必須是重要又專業的人才,才能綜合情報做出救災判斷。

「我們平常都一起玩,所以感情好也能召集團隊,但也因此我們忽略指揮的壓力和臨機應變的重要性」,以臨機應變的能力而言,如果救災時公路嚴重塞車,林立青認爲要檢討沒有準備無線電、定位器,也應該果斷聯繫所有人更改行程;在其他工具設備問題方面,他提及工具設備放在車上應該採取混編形式,不要將同一工具都放同一車,林立青以車隊大亂的情形舉例,他說當時「雨鞋放一車、燈具放一車」,導致每一車因爲沒有獨立作業能力,沒有工具可以用。

林立青還提及,在災區的每一救災程序,要將設備模組化,增進工作人員健康和順暢度;以清淤而言,在雨鞋能踩踏地面時就要着手覆水覆電,過程中若有臨時照明和水電設備,還有風扇清洗機,對於救災會有幫助,並且在救災前如果能先行檢修,來研究災區的臨時電盤、臨時給水管,就可以「至少讓每一戶一樓有臨時性的安全插座和照明,不需要到完美,但一定要安全可以讓清洗機、工業扇等設備可以安全使用」。

林立青自認對災害準備不足,他說「實在應該要配置專屬車輛,並且採購更爲專業的重型工具,添購儲能系統」,但是團隊將主要設備皆升級成鋰電池系統,對於救災工作有相當大的助益。

林立青同時也給予公務機關建議,首先他認爲花蓮縣府未清楚說明救災的調度、安排,因爲花蓮縣府的規劃是,清空道路淤泥後再聯絡拖吊車清理車輛,接着請國軍挖水溝,最後請花蓮市民將垃圾運出再集中運棄,但是花蓮縣府顯然缺乏宣導,也未清楚說明規劃。林立青認爲9月27日的交通大混亂是起於民衆挖泥到道路上,再加上義勇軍的幫助導致道路狹窄,又加上義勇車隊、鏟子英雄大量集結與干擾,導致市區交通癱瘓。

林立青還指出,災區常見情形爲投入大量設備,卻未提供使用設備的相關知識,就像被政府、相關廠商大量贊助的高壓清洗機,「如果沒有自吸功能,就只能仰賴水管出水的壓力,又會看到許多清洗機功率較大,可能需要專用插座才能啓動運作等知識」,同時高壓清洗機也得注意與水龍頭接頭合用與否。林立青也說,「我的團隊是每天在洗的,全部都是採用園藝珠煉接頭和防曬管做快接,更不用說有些型號需要搭配加壓馬達才能運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