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降雨200毫米就要撤 恐釀人民恐慌 水利署迴應了

花蓮縣府秘書長饒忠(右)表達對日雨量200毫米撤離標準疑慮。(王志偉攝)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前往光復鄉視察「馬太鞍溪橋重建、馬太鞍溪上下游疏濬復建」工程進度,縣府秘書長饒忠對未來撤離表達憂慮,他說,因降雨量200毫米就要撤離,這雨量對花蓮幾乎是常態,恐怕造成人民恐慌與生活不安,不過水利署迴應,日雨量大概是650左右,是一個集水區平均值,跟單點降雨不同,因此要達成100年的防洪頻率的保護,是沒有問題。

饒忠提出2點請教水利署,一就是現在目前的整治,可以抗日雨量最大是多少?因爲花蓮大概最慢到7月,就是颱風季節,豪大雨日雨量可能都會到1000毫米以上,這樣的日雨量,以目前的整治疏工作,可不可以容納得下?

饒忠說,第二就是許多學者專家說,現在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左壁,它是不穩定的,萬一坍塌,再造成二次的第二個的堰塞湖,以現在馬太鞍溪的整治能否容納這個洪流。

他說,200毫米降雨量對花蓮是常態,水利署發佈警訊,光復鄉就要撤退,經常這樣撤退,恐造成人民的恐慌、生活的不安定。

水利署長林元鵬迴應,200毫米量,大概換算成一個流量,是每秒1000CMS,就是每秒立方米左右,以目前從過去5年的經驗,每年發生這種狀況從現在10月底,到隔年4月發生這種機率,不到一次,並不是說,現在已經可以達成, 100年頻率降雨量平均值大概600多、670毫米,他談的他是一個平均值,是一個集水區平均值,跟所謂的單點降雨不一樣。

林元鵬說,馬太鞍溪堤防會加高1公尺的防洪牆,可以抗洪的能力更大,當然還是以670毫米,會考慮更多情境進來,因爲泥沙還會下下來,或另有其他堰塞湖災害,因此希望將韌性能提升,不過以目前來看,明年4月就能達成100年的防洪頻率的保護,沒有問題。

經濟部水利署目前優先建構河道疏濬深槽辦理緊急疏濬工程,預計明年汛期前完成堤防復建工程,未來將推動馬太鞍溪百年防洪計劃,在馬太鞍溪南岸建造第二道防線「超級堤防」,達成100年防洪標準外,也將上游堰塞湖及水流下刷力道等情境因素納入考量,以更新方式、更短時間、更安全標準持續加高、加厚、加實堤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