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部落主席促中央充分溝通 重建條例與中繼屋須尊重在地共識
今天除了光復鄉居民在立法院外抗議重建條例草案,光復鄉也有部分災民表達訴求。圖/FATA'AN自救會提供
花蓮光復鄉堰塞湖洪災超過1個月,仍有家屬四處尋親,盼政府真正踏入災區,「只想要一家團聚」;商家苦喊補助不足,要求政府普查;部落領袖則擔憂重建政策未與地方充分溝通,希望正視中繼屋的議題,尊重部落意見。
針對花蓮災後重建議題,國民黨推出「樺加沙暨馬太鞍堰塞湖災害重建特別條例」草案,今天除了光復鄉居民在立法院外抗議,光復鄉大馬太鞍活動中心也有部分災民表達訴求。
「我只想找到我的爸爸媽媽」失聯林姓夫妻的女兒難過地說,36天來仍靠民間善心協助,政府承諾的聯繫至今仍沒看到。她不需要慰問金或口頭關心,而是真正的搜尋協助,包括大型機具、人力與現場指揮協調,「時間越久越痛,請將心比心」。
Fata’an部落主席徐清德指出,中央制定重建條例前,應與部落充分溝通,以免造成未來長期的文化與生活衝擊。他表示,部落內部近期也出現世代意見落差,年輕人積極、長輩謹慎,相信大家出發點都爲了家園。他呼籲部落階層與政府形成共識,透過長輩、頭目、村長與代表一起決議,同時也要聽聽年輕人的聲音。
徐清德表示,部落曾向行政院長提出訴求,希望入住條件不只依房屋受損程度決定,「部落文化、家族生活方式、生活機能空間都要一起考量」他強調,中繼屋關係長期生活與文化延續,政府應尊重部落的集體意見。
光復鄉開業30年的電器行,設備與商品5秒內全被沖走,損失百萬起跳,店家代表楊先生批評補助制度「齊頭式」設計不合理,35萬、25萬根本不夠,希望政府實際普查、造冊、評估每戶損失,住家與商業損失不一樣;未來準備要成立自救會爭取權益。
住在中山路三段的80多歲阿嬤說,水災後房子一樓傢俱、家電都不見,雖然房子是他們的,但戶籍不在光復,這樣就領不到補助,應該以實際居住爲標準發放補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