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轉身吸臺積電進駐 高雄煉油廠新書揭輝煌歷史
吳連賞教授(左起)、陳正喜副執行長、李文環館長、林曉薇副教授、巨流圖書楊宏文總經理共同出席新書發表會。(柯宗緯攝)
臺灣中油攜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今(26)日舉辦《煉製臺灣:高雄煉油廠歷史與遺產》及《圖說高雄煉油廠-跟着油人上班去》新書發表會。(柯宗緯攝)
高雄煉油廠舊址迎來臺積電進駐,從石化輝煌轉型科技重鎮。臺灣中油攜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今(26)日舉辦《煉製臺灣:高雄煉油廠歷史與遺產》及《圖說高雄煉油廠-跟着油人上班去》新書發表會,見證這段工業記憶的傳承與新生。
新書發表會由前高師大校長吳連賞主持,臺灣中油公司煉製事業部副執行長陳正喜、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李文環、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林曉薇共同出席,分享高雄煉油廠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
高雄煉油廠的前身爲日治時期的「第六海軍燃料廠」,戰後由臺灣中油公司重建,成爲臺灣最大的煉油基地。70年來,高廠不僅支撐石化產業,更爲臺灣經濟的穩健發展奠定基礎。2015年關廠後,臺灣中油公司與學界合作,展開歷史研究與教育推廣,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接續出版計劃,透過文字與圖像重現高廠的輝煌歲月。
《煉製臺灣:高雄煉油廠歷史與遺產》由李文環與研究者潘逸嫺合著,從軍事燃料基地的起源出發,梳理高廠的發展脈絡,結合宏觀產業視野與微觀地方記憶,爲高雄工業史留下珍貴文獻。
《圖說高雄煉油廠-跟着油人上班去》則由中原大學副教授林曉薇與林佩琪策劃,透過情境插畫與歷史照片,搭配「賓果廠長」、「王琇校長」、「李達海廠長」3位引路人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進煉油廠的日常,呈現油人們的工作與生活,賦予工業歷史溫暖的情感。
隨着臺積電進駐,高雄煉油廠舊址正轉型爲科技產業新地標。新書的出版不僅記錄了高廠的歷史貢獻,更讓公衆重新思考產業、土地與人之間的連結。這片土地從石化輝煌走向科技未來,延續高雄的產業傳奇,爲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