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工程師轉教師 師鐸獎得主黃乃文把教室搬到戶外跨域學習
爲了取得各方信任,黃乃文增強自己的專業能力,考取戶外風險管理證照,並在登山、獨木舟、攀樹等領域接受專業訓練。圖/教育部提供
今年獲得師鐸獎的安樂高中教師黃乃文,透過戶外教育帶着學生走出教室,在真實環境中找到答案,從八斗子的漁村文化到野柳的地質奇觀,在探索與體驗中找到學習的意義。他憑藉着20多年如一日的堅持,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讓課本上的知識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變得生動、具體且有深度。
黃乃文大學主修生物工程,研究所念輻射生物相關,曾在化工領域擔任工程師。然而,27歲那年,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回到學校修習教育學程,轉行成爲一名教師。剛到教學現場,黃乃文發現,過去自己當學生時總是「老師怎麼講,我們就怎麼做」,但當他走上講臺,學生們卻頻頻提問:「爲什麼要學這個?」促使他開始思考如何讓學生更有意義的學習。
在課程設計上,黃乃文采取跨領域、循序漸進的方式,他以基隆八斗子爲起點,帶領學生了解當地的文化歷史、港灣地形與漁船構造,學習海洋與人文的連結,並透過參訪漁會、體驗漁網編織等在地藝術,培養孩子對環境的認識與情感,發展出環境保護行動。
黃乃文強調,學校學習分科目,但生活中的知識是融合的。當孩子走進大自然,會看到清楚的地質帶,可以學到自然生態跟地球科學、訪問漁村耆老是「人文課程」、寫心得報告是「語文課程」、清理海洋廢棄物則是「永續城市」議題。這樣的課程設計,讓學生意識到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實現了學以致用。
推動戶外教學並非一帆風順,黃乃文說,剛開始提案帶學生出門時,學校及家長難免會擔心。爲了取得各方信任,黃乃文增強自己的專業能力,考取戶外風險管理證照,並在登山、獨木舟、攀樹等領域接受專業訓練。他也堅持每次活動前召開家長說明會,詳細解釋教育目標與安全措施,甚至邀請家長擔任志工參與活動。
黃乃文認爲,作爲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保持學習的心態和挑戰精神。隨着新知識的不斷涌現,老師必須不斷更新教學方式,才能與學生一起成長,學生都在觀察老師怎麼做,老師的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