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智庫分析:美中3原因回暖 直到北京「好運用完」
美中貿易休兵,再延長90日,使雙方關係不再惡化。圖爲加州的奧克蘭港。(歐新社)
時代雜誌16日刊出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經濟分析師甘思德(Scott Kennedy)專文,以「爲何現在美國與中國一團和氣?」爲題指出,美國對中國態度大轉變有三個原因:美中互有制衡武器、需要提振各自國內信心,以及希望秋季促成雙邊峰會。但甘思德認爲,美中關係回暖預估不會太久,一旦北京「好運用完」、惹怒川普,美國對北京將重新轉趨強硬。
美中長期對立爭奪全球領導權,川普總統第二任初期對北京祭出高達145%關稅,關係一度緊張。然而近四個月來情勢逆轉,雙方5月在日內瓦達成關稅戰休兵90天協議並持續延長,白宮還讚揚北京「合作與靈活」。同時,川普政府未關閉TikTok、拒絕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過境,還允許輝達與超微先進晶片出口中國,釋出連串善意。
甘思德指出,美國對金磚國家與部分傳統盟友採取強硬手段之際,對中國態度卻大轉彎,有三個原因。首先, 如今北京也握有制衡華府的武器。北京以報復關稅反擊川普,更利用在稀土礦物與磁鐵方面的全球主導地位作爲籌碼。川普隨後放軟態度,降低關稅並重啓對話,北京因而相信已掌握「川普總是退縮」(TACO)公式。
其次,美中都希望提振國內經濟信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亟需鞏固財政、整合產業並避免出口遭遇更多外部障礙。美國雖經濟表現穩健,但民衆對出口市場流失、通膨、赤字與潛在衰退憂慮日增,川普同樣需要一劑定心丸。
第三,美中皆期盼促成秋季川習會。川普4月起便表達希望與習直接對話,推動能在美國國內包裝爲「促進商機、打擊芬太尼」的協議。部分中國觀察者近幾周透露,習近平方面希望避免在外交場合受辱,因此在川普一再讓步下,中方可能想趁勢鞏固既有成果,甚至進一步要求在關稅、出口管制與臺灣問題上獲得更多讓步。
然而,甘思德警告,美中之間短暫和氣只是因短期利益契合。雙方在經貿結構、臺灣與其他主權爭議,以及對國際秩序競爭願景上,分歧極深,談判帶來的緩和無法持續太久。
甘思德指出,北京最終可能「好運用盡」,若在談判中讓步不足,或過度逼迫以期再逼川普退讓,恐觸發川普激烈抨擊與政策反彈。川普的不可預測性,意味美國對中策略隨時可能急轉直下。北京知道與川普的任何協議都不是永久的,只能把握當下「短暫的平靜」,同時準備迎接下一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