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社論:臺灣提高國防預算認真看待中國威脅 那美國呢?
華爾街日報(WSJ)28日發表社論指出,當全球都在關注美國總統川普是否能爲烏克蘭帶來持久和平時,這場衝突的核心教訓是,阻止另一場遠在其他大陸的可怕戰爭也很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正計劃增加國防開支,並在2030年提升到GDP的5%。
賴清德總統21日表示,明年度國防預算合計共9495億元,已達GDP的3.32%。WSJ社論指出,這個數字高於2024年的大約2.5%,接近北約新目標的3.5%。賴總統在「X」上表示,「臺灣對透過實力達成和平的承諾是認真的。」他正在觀察局勢,一方面看向臺海對岸的掠食者,另一方面也看向太平洋彼岸的美國。
社論認爲,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觀察到俄羅斯總統普丁麾下軍隊在烏克蘭表現不佳後,可能對發動兩棲攻擊持更謹慎態度。但他並未放棄統一臺灣的目標,而西方仍未爲臺海危機或封鎖做好準備。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7月31日發表分析26種臺海兵推情境的報告,直言封鎖臺灣對中國而言並非「低成本、低風險」選項,因爲大多數情境都將造成高傷亡,且可能演變爲美中軍事對抗,天然氣儲備則僅可撐10天。一些推演情境更導致爆發武裝衝突,「美國損失數百架飛機和數十艘軍艦」。
臺北希望向華府證明自己是值得美國支持的真正安全夥伴,但在強化應對生存威脅的威懾上進展過慢。即使賴總統計劃到2030年將支出提升至GDP的5%,相比習近平爲解放軍設定的2027年備戰目標,仍可能不夠積極。
川普及部分幕僚過去隨口提出,臺灣應將國防支出提高到GDP的10%,不論這是否切實可行,但公開高調的要求只會助長中共的說法,即美國是不可靠的盟友,臺灣的抵抗毫無用處。對川普而言,更好的做法是確保美國發揮作爲戰略伙伴的潛力,也仍有改進空間。
根據喬治梅森大學今夏統計,美國對臺軍售但尚未交付的武器累積超過200億美元。美國海軍退役少將蒙哥馬利(Mark Montgomery)估計,如果美國能改善對外軍售流程,每年交付更多武器,臺灣的國防支出很容易達到GDP的4%。
川普陣營競選時主張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太平洋地區,但能否兌現?即便美國最可靠的盟友正在大幅提升國防支出,白宮卻尚未提出自身的大筆預算。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上將今年警告國會,中國在臺灣周邊的侵略性行動不僅僅是演習,而是武統的預演。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臺海威懾失敗,川普政府的其他優先事項或成就都將化爲烏有。
賴清德總統5日在臺北舉行的「凱達格蘭論壇:2025印太安全對話」上發表演說。歐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