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看美團:低於預期“意料之中”,幅度“意料之外”,管理層強調“核心領域穩固”

美團最新交出的季度成績單,證實了市場對其盈利能力承壓的普遍擔憂,但利潤下滑的驚人幅度,仍然超出了華爾街的預料。

美團公佈的二季報顯示,其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Non-IFRS)下的經營利潤同比驟降87%至18.4億元人民幣,較彭博市場一致預期低了超過80%。儘管營收同比增長12%至918.4億元,但這一數字同樣未能達到預期。

財報發佈後,美團管理層在電話會議上釋放了更爲謹慎的信號,預警其包含外賣和到店業務的核心本地商業(CLC)部門,在截至9月的第三季度可能錄得“重大虧損”。這一預測與去年同期該部門高達146億元的盈利形成鮮明對比。

據追風交易臺消息,摩根大通在快評美團業績時表示,低於預期在意料之中,幅度在意料之外。二季度美團對外賣和閃購的實際投資比其之前的預測多100億元,這表明非理性競爭可能比市場預期激烈得多。

摩根大通認爲核心風險在於,美團的財務資源與阿里相比更爲有限,使得美團在持久的燒錢大戰中可能處於不利地位,並面臨市場份額流失的風險。

野村則在報告中提到,面對與阿里巴巴之間日趨白熱化的補貼大戰,美團管理層在警告短期虧損擴大的同時,亦試圖向投資者傳遞“核心陣地穩固”的信號,稱在“核心餐飲相關訂單”領域仍保持着70%的主導地位。

外賣補貼戰升級,“燒錢”換量侵蝕利潤

財報中最令投資者擔憂的,是美團核心本地商業部門盈利能力的急劇惡化。

根據野村證券的報告,美團該部門第二季度的經營利潤同比大跌76%,較市場預期低70%。摩根大通的分析師Alex Yao在報告中措辭更爲直接,指出該板塊的實際營業利潤比其預測低了約100億元,這表明“非理性競爭可能比市場預期激烈得多”。

這份壓力正從第二季度傳導至第三季度。美團管理層的前瞻指引描繪了一幅更爲嚴峻的圖景:核心本地商業部門將在三季度由盈轉虧。野村證券分析師Jialong Shi和Rachel Guo在報告中特別指出,就在一年前的2024年三季度,該部門曾創造了146億元的利潤。

野村證券的測算顯示,競爭對美團財務指標的侵蝕清晰可見。儘管訂單量實現了10%的穩健增長,但外賣業務的收入增速在第二季度從第一季度的15%驟降至1.4%。報告解釋稱,這是因爲大量補貼被記爲“抵減收入”(contra revenue),直接拉低了營收和利潤。

更關鍵的指標是單位經濟模型(UE)。野村估計,美團外賣業務的UE在二季度由正轉負,錄得-0.12元,而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分別爲1.9元和1.5元。美團方面透露,競爭在7月份進一步升級,儘管8月以來烈度稍有緩和,但仍遠高於正常水平,且由於競爭走向由對手主導,9月及之後的情況尚不明朗。

美團堅守核心陣地,但財務資源與阿里相比更爲有限

面對阿里巴巴的強勢進攻,美團管理層的策略是守住核心優勢領域。

據野村報告,美團管理層表示,相比於整體市場份額的波動,公司更關心“核心餐飲相關訂單”的份額,並聲稱在該領域依然保持70%的主導地位。美團認爲,阿里巴巴的市場份額增長,主要由對補貼高度敏感的低客單價飲品訂單驅動,其需求的可持續性存疑。

然而,野村的估算呈現了另一面。該行認爲,在更廣泛的“外賣與閃購”市場中,美團的份額可能已從過去的70%降至50%以上,而阿里巴巴的份額則從30%增至超過40%。這暗示美團在部分新興即時零售場景中面臨強大挑戰。

這場激烈的價格戰始於2025年7月2日,當時阿里巴巴宣佈了一項高達500億元的補貼計劃。美團迅速跟進,推出包括“零元奶茶”在內的一系列補貼措施以應對。

外賣領域的戰火,也波及到了美團的其他業務。野村報告指出,由於外賣提供慷慨補貼,部分訂單從到店消費轉移,疊加宏觀環境對高端餐飲的影響以及酒店預訂均價疲軟,到店業務的收入增速從一季度的20%放緩至15%,利潤率也下降了2個百分點。

摩根大通在報告中明確指出了這場消耗戰的核心風險:美團的財務資源與阿里巴巴相比更爲有限。 這種不對等的資源儲備,使得美團在持久的燒錢大戰中可能處於不利地位,並面臨市場份額流失的風險。

不過,財報中也不乏亮點。新業務部門的經營虧損同比收窄43%至19億元,好於市場預期。摩根大通和野村均指出,其中美團優選的虧損從去年同期的20億元收窄至16億元。但美團同時表示,由於業務調整帶來的重組成本,以及海外業務Keeta在中東的擴張,預計第三季度新業務的虧損將擴大至23-2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