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智慧城市建設需合力破解數據難題
經濟參考報記者 李保金
“不斷升級的智慧城市方案,將智慧城市的理念細化到了交通、應急、環保、醫療、政務等具體領域以及城市千行百業的實際場景中,讓城市治理變得‘更聰明’‘更智慧’。”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說。
曾剛近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智慧城市運行目前存在數據浪費、數據失真、數據孤島、數字鴻溝等難題,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合作,在政策部署、技術突破、機制改革等方面不斷突破,加以破解。
數智化深度賦能城市治理
隨着AI大模型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迎來新一輪升級浪潮。
在曾剛看來,智能化手段在及時發現和解決城市治理中的痛點、難點問題上有着巨大的優勢。
“社區周邊店鋪及施工場地等產生的城市噪音和揚塵污染、城市環境衛生、車輛違章停車等問題,一直都是城市治理中的難點。”曾剛稱,基於智慧管理平臺,目前全國多地都已通過數據驅動、部門精準聯動,構建了“早發現、早處置”的協同共治管理體系,在問題被投訴前就進行了妥善處置,推動城市治理從“經驗治理”向“智慧治理”跨越。
他舉例說,上海某些地區的市容管理人員在日常巡查時手中不再帶着傳統的記事本,而是一部安裝最新“智慧街面管理處置系統”的智能手機。藉助高清攝像監控設備對街區情景進行自動捕捉、實時監控、智能分析,第一時間發現車輛亂停亂放、佔道經營、亂堆垃圾等違法違規行爲,爲街面管理和執法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隨着技術的不斷成熟,人工智能在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中有着很大的應用空間。”曾剛說,比如,洪澇災害發生時,智慧化的城市應急系統管網如果能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實時提供的災情信息和數據生成智能化救助方案和調度措施,會更好地保障人民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
數據是智慧城市運行最大變量
近年來,多地通過視頻巡查、物聯感知、智能採集等系統,對重點地區和敏感區域實行24小時動態監管,產生了大量的數據。“數據是智慧城市運行的基礎和驅動因素,如何更好地收集、分析和利用各類數據,將影響智慧城市下一步的創新和發展。”曾剛表示。
他認爲,目前國內在智慧交通、異地醫保報銷等方面發展迅速,背後離不開大量數據的聯通和智能化分析、利用。
近日,湖北荊州市交管局基於交通安全分析及事故防控平臺,對近三年14萬起交通事故的數據,從19個維度進行了綜合研判分析,形成事故熱力圖,並針對事故高發區域進行提前預防,使得荊州中心城區的交通安全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嚴重交通事故數量降低35.88%;陝西西安則在地鐵建設中,利用智能傳感器、智能視頻分析、移動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打造了綜合運管平臺,服務、保障乘客出行。
據測算,2024年,全國數據市場交易規模超1600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在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我國數據資源生產總量持續攀升,2024年同比增幅預計超過20%。
值得一提的是,3月1日,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正式上線運行,登記工作全面展開。這標誌着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邁出重要一步。國家數據局有關負責人說,將持續優化平臺功能,加快釋放公共數據價值,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智慧城市通過高效分析利用數據,可以優化資源和人力分配、提高公共服務質量並增強城市韌性。”曾剛說。
讓數據更好地爲智慧城市所用
“目前,數據浪費、數據失真、數據孤島、數字鴻溝等問題仍然是制約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曾剛認爲,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城市居民需要合作,在政策部署、技術突破、機制改革等方面不斷突破,形成合力。
隨着AI大模型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全面賦能智慧城市發展,顯著提升了數據分析的規範性和準確性。但曾剛認爲,“大模型只是一個工具,它只能基於已經生成的和現有的數據進行分析和推理,所以數據本身的真實準確就顯得格外重要,一旦底層數據失真,後果將不堪設想。”
“爲了更好地解決一些行業性、專業性難題,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功能,加強行業自律,制定和發佈相關技術標準,將智慧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推廣至全國。”曾剛強調。
在曾剛看來,如何跨越信息鴻溝,喚醒沉睡的數據,保障數據中心的運行安全,並在數據開放共享與隱私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城市管理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