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九天“買買買”遇阻,芯和半導體IPO夢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北京報道

華大九天收購芯和半導體告吹。

7月11日下午3時,華大九天召開投資者說明會,表示交易各方未能就核心條款達成一致。

四個月前,這樁收購曾引發市場熱議。

2月,芯和半導體剛啓動IPO輔導;3月,華大九天宣佈全資收購計劃。從獨立上市到轉道併購,芯和半導體的選擇曾被視作“市場寒冬下的理性妥協”。

變數或許來自政策東風。

6月18日,科創板新政落地,重啓未盈利企業適用第五套上市標準,並擴大覆蓋範圍至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6月30日,國產GPU企業摩爾線程、沐曦火速IPO獲受理。

政策鬆綁疊加自身盈利改善,獨立IPO對芯和半導體吸引力驟增。

另一邊,雖然收購失敗,但華大九天對打造全譜系全流程能力的野心未減。作爲國產EDA龍頭,其模擬電路、射頻EDA工具已實現全流程替代,但數字設計仍是短板。

雖然併購終止,但行業整合亦在加速。大基金三期註冊資本3440億元,EDA賽道也將受益。據悉,華大九天已設立產業基金,劍指“自主研發+併購”雙線突圍。

進一步來看,無論是獨立IPO或是併購,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仍是國產EDA底層邏輯。

芯和欲重啓IPO?

本次交易終止,背後是雙方反覆推演後的理性選擇。​

芯和半導體主要從事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工具研發,提供從芯片、封裝、模組、PCB板級、互連到整機系統的全棧集成系統EDA解決方案。

財務數據顯示,芯和半導體去年業績不俗。2023年、2024年,芯和半導體營業收入分別1.06億元、2.65億元,淨利潤分別爲-8992.82萬元、4812.82萬元。

2月7日,芯和半導體在上海證監局辦理IPO輔導備案登記,擬衝擊資本市場,中信證券爲其輔導。

但在一個月後,華大九天突然披露擬收購芯和半導體100%股份,引起市場熱議。

在行業觀察人士看來,芯和半導體由IPO轉道重組,是當時市場環境下的最優選擇。

近幾年,半導體行業估值波動較大,疊加監管對芯片企業IPO審覈趨嚴,部分擬上市企業轉而尋求通過併購重組實現資本化。

對於這樁交易,華大九天曾抱有頗高期待。

“本次交易有助於打造全譜系全流程能力,構建從芯片到系統級的EDA解決方案,具有業務協同性。”華大九天表示。

在隨後四個月的推進過程中,華大九天發佈了三份重組進展公告。

根據公告,截至6月30日,本次交易所涉及的審計、評估及盡職調查等工作尚未完成。

對於收購失敗,華大九天董事長劉偉平在交流會上給出的結論簡短而直接:“交易各方未能就核心條款達成一致。”

這並非個例。“併購六條”政策發佈後,國內掀起併購重組熱潮,但失敗案例亦偶有發生。

有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交易雙方對核心條款的分歧,通常會圍繞估值定價、對賭協議等關鍵議題展開。​

但在上述核心問題之外,芯和半導體是否重啓獨立IPO計劃,或許是導致雙方最終分道揚鑣的關鍵因素。

記者注意到,近日,科創板迎來重磅政策調整。

6月1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 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重啓未盈利企業適用第五套上市標準,並擴大覆蓋範圍至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

新政公佈僅十餘天,資本市場迅速響應。

6月30日,國產GPU企業沐曦與摩爾線程的科創板IPO申請雙雙獲受理。

“政策環境的重大變化,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了芯和半導體的戰略考量。”受訪分析人士認爲,芯和半導體管理層很可能會重新評估“被併購”與“獨立上市”的利弊得失。

華大九天野心未熄

對於華大九天而言,這同樣是“綜合權衡後的決策”。

但遺憾或許仍在。正如劉偉平所言,公司擁有模擬電路設計、存儲電路設計、射頻電路設計、平板顯示電路設計等多個EDA全流程工具系統,可以實現相關領域對國外產品的全面替代,但在數字設計和晶圓製造領域,華大九天還未實現全面覆蓋。

目前,EDA行業市場集中度較高,主要由楷登電子、新思科技和西門子EDA三巨頭壟斷。

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EDA市場容量達到192.46億美元,其中三巨頭合計佔據74%的份額,在中國市場的市場份額更是超過80%。

美國在5月底要求三大EDA巨頭斷供中國,卻在7月初戲劇性解除限制——這種反覆印證了核心技術的依賴不可持續。

放眼國產EDA市場,華大九天是收入規模最大,產品線最齊全的頭部企業。

作爲國內最早從事EDA研發的企業之一,華大九天初始團隊曾參與設計中國首款自主知識產權EDA工具“熊貓ICCAD系統”。

2022年,華大九天在創業板上市,2024年成爲中國電子旗下上市公司。

上市以來,公司不斷“買買買”,收購了芯達科技,投資了阿卡思電子、亞科鴻禹電子、睿晶聚源、菲斯力芯軟件等多家企業。

目前,華大九天是國內唯一提供模擬電路和射頻電路設計全流程EDA工具系統的本土企業,平板顯示電路設計全流程EDA工具系統全球領先。同時,其在數字電路設計、晶圓製造、先進封裝、3DIC設計等領域的EDA工具也各有優勢。

記者注意到,儘管此次芯和半導體收購案告吹,但市場已將目光投向潛在的新標的。

“除了芯和半導體,還有沒有其他潛在收購的EDA公司?”有投資者提問道。

對此,華大九天副總經理、董秘宋矗林表示,目前國內EDA企業有一百餘家,其中部分企業在特定細分領域具備一定的技術優勢。公司將採取自主研發、合作開發和併購整合相結合的模式加速全流程佈局。

對於未來的投資計劃,劉偉平表示,華大九天將持續深化在EDA領域的投資佈局,“後續將進一步加大投資併購力度”。

政策催化EDA賽道

交流過程中,一條關於大基金三期的提問也引發關注。​

有投資者直言:“有報道(稱)大基金三期將重點投向EDA,公司是否有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計劃?”

宋矗林迴應稱:“公司高度重視戰略合作與產業資源整合,已在併購整合及產業投資方面積極佈局。公司將持續關注行業政策導向,積極探索業務合作機會。”

上述提問並非空穴來風。據悉,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發佈,明確提出設立大基金來支持國內芯片行業發展。同年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一期(下稱大基金一期)成立,於2018年5月完成投資,投資項目超70個。

在上述階段,大基金將主要資金投入芯片製造領域,龍頭芯片製造企業成爲焦點;芯片設計、封測也成爲大基金一期的重點投資領域。

2019年,國家大基金二期成立,不僅繼續投資芯片製造廠商,還提升了設備、材料的投資比重,並且涉及EDA、集成電路設備、材料等多個領域。

據記者梳理,2024年以來,國家大基金二期入股多家EDA領域公司,包括九同方微電子、行芯科技、全芯智造等。

大基金三期於2024年5月24日成立,註冊資本超過前兩期總和(一期987億元、二期2042億元)。

光大證券曾指出,隨着國家大基金三期成立,EDA、高端芯片(高端存儲芯片)、關鍵材料(光刻膠、第四代半導體材料)有望受益。

政策風向的變化,爲行業加快發展注入新動能。​

華大九天也嗅到機遇,去年宣佈與專業機構設立兩隻產業基金,LP中就包括地方政府引導基金。

這種“上市公司+產業基金”的模式,既能降低併購風險,又能快速捕捉優質標的。

談及下一步計劃,劉偉平表示,公司將繼續聚焦於自身的核心業務領域,保持業務的穩定發展,並積極尋找其他有利於公司發展的機會。

併購終止,只是芯和半導體與華大九天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插曲。無論是獨立IPO還是產業整合,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始終是底層邏輯。

在政策紅利與需求的雙重催化下,國產EDA企業如何藉資本之力破局,仍需時間作答,但這場突圍戰已然按下快進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