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創策略:直面低物價現實,通脹迴歸是25年資產定價的重要線索

來源:姚佩策略探索

報告要點

直面低物價現實,物價回升成重要目標考量。

2025年CPI目標2%,一改常年3%慣例,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對此解釋:這是更積極、導向更鮮明的信號:物價溫和回升有利國民經濟循環。本輪GDP平減指數已連續7個季度爲負,低物價持續時間與1998-99年7季度記錄持平。物價長期低迷對私人與政府部門造成衝擊,決策部門對此有清晰認知,起草組提到:低物價造成實際利率偏高,債務負擔加重,企業不願投資,老百姓就業增收承壓。財政部預算草案提到:價格水平對以現價計算的財政收入持續產生影響。爲帶動通脹迴歸,《政府工作報告》從四方面着手:積極財政貨幣改善供求/需求側提振消費/供給側整治內卷式競爭/穩住樓市股市釋放財富效應。

通脹迴歸是25年資產定價的重要線索。

我們繼續維持年度策略《再通脹牛市》看法,法幣實際購買力下行將推動資金向實物和權益資產遷徙,重構資本市場風險偏好與私人部門信貸行爲。具體而言,通脹預期的擡升加速現金類資產貶值,促使私人部門降低債務類資產配置,轉而通過增加借貸擴大資本開支,以對衝貨幣購買力縮水。再通脹的上半場是金融再通脹,金融資產對利率更爲敏感,權益資產在流動性寬鬆環境下估值擡升,資產價格企穩對扭轉通縮預期至關重要,打破“資產縮水-債務壓力-消費收縮"的惡性循環。下半場是實物再通脹,實際利率下行與資產價格上行刺激借貸需求,資金通過信貸渠道從淤積的金融市場進入實體經濟,“借入貶值貨幣、持有增值資產”的策略,將進一步強化企業擴產意願,增加員工薪酬,驅動投資創新的資本開支週期形成"資產增值-抵押充足-信貸擴張"的正向循環。隨着通脹中樞上移,債券類資產面臨實際收益率被侵蝕的壓力。

從超額儲蓄測算股市增量資金或在10-20萬億之間。

年初至今權益漲債券跌的資產表現正在演繹再通脹邏輯,再通脹本質是貨幣信用體系與實物財富價值的再平衡。投資者在負債端利用低利率窗口置換高成本債務,在資產端降低現金佔比並增配權益與實物資產。在實物通脹帶動借貸意願回升之前,股市以流動性與估值優勢,成爲超額儲蓄搬家的承載體。居民存款餘額從2019年80萬億飆升至目前160萬億,低物價極大抑制居民風險偏好。從大類資產比價看,近1年現金類資產收益大幅下降,1年期銀行理財預期年收益率從2.9%降至目前2.1%,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3%降至1.7%、百城地產租售比從2.1%升至2.3%、滬深300股息率從3.0%升至3.4%。股票總市值102萬億相比於居民存款規模157萬億,比值65%仍處於近十年低點,該比值中性假設迴歸近5年均值(77%),A股總市值或存在10%的上行空間,對應11萬億增量資金流入股市;樂觀假設5年均值+1倍標準差(88.6%),對應20%上行空間和20萬億增量資金。

如何看科創溢價:剩餘流動性充裕下小盤成長佔優。

我們在年度策略《再通脹牛市》中提出,貨幣寬鬆帶來的剩餘流動性充裕,小盤成長風格更爲佔優,背後是四因子主導:小市值、高流通盤、高估值、高增長。流動性角度看,相同資金體量在小盤股中更易形成價格幻覺,高流通盤滿足了超儲搬家的高流動性風偏需要。投融資視角看,新舊動能轉化中,技術突破打開遠景成長空間,貼現率降低推動PEG從1倍擴展至當前1.5倍區間。

風險提示:

宏觀經濟復甦不及預期;

政策點評來自於新聞通稿的客觀梳理,不代表投資建議;

歷史經驗不代表未來。

本文源自:券商研報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