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0年心血鑽研 吳珮菁「六棒木琴」 敲進國際打擊樂節
打擊樂演奏家吳珮菁(圖中)率領四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打擊樂學生——陳致欽、王倚軒、兵承霖、紀頌恩,受邀參加 2025 年第 22 屆克羅埃西亞國際打擊樂節。圖/吳珮菁提供
打擊樂演奏家吳珮菁率領四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打擊樂學生——陳致欽、王倚軒、兵承霖、紀頌恩,上月底受邀參加 2025 年第 22 屆克羅埃西亞國際打擊樂節(International Percussion Ensemble Week, IPEW)。歷經超過 30 小時的飛行旅程,團隊帶着獨樹一幟的六棒木琴技術、深刻的音樂詮釋及戲劇性的舞臺表現,呈現一場融合東西方文化的音樂饗宴。
吳珮菁從1994年開始研究六支棒子演奏法,去年出版專書《六棒木琴演奏藝術——「Peiching握法」的探索與突破》,詳細介紹她研發的「Peiching握法」,如何開拓六支棒子的演奏廣度。此次她受藝術總監 Igor Lešnik 邀請站上 IPEW 的舞臺,與來自克羅埃西亞、瑞士、奧地利等國的打擊樂團和樂手共同演出。
本次音樂會選定四首深具故事性與挑戰性的作品:林金丞演奏《巴黎聖母院》、劉韋志演奏《莉莉絲之夜》、盧煥韋演奏《探》、張鈞量則演奏《長平公主》。吳珮菁表示,每首作品皆展現六棒木琴的音樂性、敘事性與藝術深度,透過精心設計的舞臺調度與戲劇性演出,營造沉浸式體驗。不少觀衆在演出中感動落淚,深受音樂情感張力的觸動。
此外,吳珮菁首次以英文介紹曲目,與觀衆互動,獲得熱烈迴響。透過這項嘗試,觀衆對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也進一步拉近了與臺灣打擊樂的距離。
除了演出,吳珮菁也舉辦專題講座,深入分享六棒木琴演奏技巧與音樂詮釋。講座中,吳珮菁邀請觀衆親自上臺體驗六棒的握法,並以新書《六棒木琴演奏藝術——「Peiching 握法」的探索與突破》爲藍本,詳細介紹了從握棒到音程距離調整、各種滾奏演奏法等技巧,獲得了熱烈反響。更有打擊樂者詢問未來是否能來臺灣進一步學習六棒木琴演奏法。
未來,吳珮菁將於 2025 年 7 月擔任克羅埃西亞國際打擊樂比賽評審,9 月赴德國 IKMMA 擔任木琴學院指導教授,持續推廣六棒木琴藝術,深化與國際音樂界的交流。她表示,期待未來能讓更多人認識六棒木琴,並持續將臺灣打擊樂推向國際舞臺。
打擊樂演奏家吳珮菁(圖中)率領四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打擊樂學生——陳致欽、王倚軒、兵承霖、紀頌恩,受邀參加 2025 年第 22 屆克羅埃西亞國際打擊樂節。圖/吳珮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