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指挑戰3700點,2.3萬億成交量暗藏玄機

21世紀經濟報道特約記者龐華瑋 記者易妍君繼8月13日上證指數創下階段新高之後,8月14日,其在盤中一度突破3700點關口。

但午後,A股三大指數悉數調整。截至收盤,上證指數跌0.46%,報3666.44點,創業板指、深證成指分別下跌了1.08%、0.87%。全天超4600只個股下跌。

雖然指數衝高回落,但A股成交額繼續放量,達到2.31萬億元,較8月13日增加了超1300億元,創年內新高。

行業板塊依舊呈現分化,人形機器人、光模塊(CPO)等前期熱門賽道集體回落,金融龍頭則逆勢走強,呈現出明顯的資金蹺蹺板效應。

“畫風轉變”之後,A股“慢牛”行情能否延續?機構佈局邏輯又有哪些變化?

盤中突破3700點

8月14日,A股三大指數集體高開,上證指數一度站上3700點,最高漲至3704.77點。

但突破之後即迎來高位震盪,並且,午盤後,三大指數全部“轉綠”,上證指數當天收跌0.46%。

不過,市場交易熱情不減。Wind數據顯示,8月14日,全部A股成交額達到2.31萬億元,創下年內新高。

概念板塊方面,Wind穩定幣、保險、數字貨幣、GPU指數分別上漲了4.21%、2.64%、1.66%、1.50%,漲幅居前。

而Wind培育鑽石、光模塊(CPO)、電路板、超硬材料、軍工信息化指數的跌幅較大,均跌超3.6%。

市場風格方面,中小盤股深度調整,北證50指數、科創200指數全天分別下跌了1.99%、2.36%;大盤藍籌的表現相對較好。

從技術層面看,廣發證券財富管理部高級投資顧問黎衍軍分析,3700點上方是2021年箱體成交最密集區,指數一接近該區域便觸發解套拋壓。早盤券商、保險、半導體輪番發力,指數輕鬆突破關鍵位,但主力資金在“完成衝關”後迅速減弱攻勢。疊加期指交割周,資金避險情緒升溫,進一步抑制追高動能。

黎衍軍認爲,短線看,3700點仍需震盪消化。後續若交易量能持續站穩2萬億元,且政策端繼續釋放消費、科技等利好,指數回踩後仍有望挑戰前高。

事實上,在8月14日之前,市場行情已呈現出逐步走強的特徵。

有幾組數據可以驗證:一是8月13日兩市的成交量突破2萬億元,這是時隔114個交易日之後成交量再次回到2萬億元以上,達到2.18萬億元左右。二是兩融餘額時隔十年重回2萬億元以上,上一次達到2萬億元是在2015年大牛市5000點的頂點。三是7月份A股新開戶數逼近200萬大關。四是近期權益類基金的發行熱度持續回升,與去年同期很多新基金髮行失敗相比,近期很多新基金首發規模超過十億元。

“這一系列的數據表明本輪行情逐步走高,帶來了較強的賺錢效應,正在吸引場外資金入場,也推動了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大轉移。”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

部分機構判斷,當前A股市場已進入“慢牛”階段。

在華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鄭小霞看來,本輪牛市行情的內驅動力十足,已進入正向循環。

鄭小霞談道,“4月上旬至今,行情順利演繹、穩步上漲,核心原因在於:決策層對資本市場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構建足夠安全墊,疊加微觀流動性持續改善以及市場熱點不斷,最終演繹出慢牛行情。”

加倉還是離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當前資金流入正在加速,各方對於市場的看法趨向樂觀。但操作層面,機構的思路並不一致。

一位私募機構CEO表示,“目前我們對估值上漲的個股進行了適當減持,並同步增持消費、互聯網行業中一些估值基本觸底的企業。我們的組合通過調倉來提升性價比。”

該私募高管表示,“港股中的低估值的消費、互聯網企業是我們關注重點,此外,地產值得跟蹤關注。”

格雷資產總經理張可興則表示,“我們一直以來都是處在滿倉或者是接近滿倉的狀態,沒做太大的倉位調節,依然是長期持股的策略。主要的方向還是以白酒爲主的消費,醫藥,還有一些科技互聯網等行業佈局,很多這類股票並沒有達到我們認爲的高估狀態,所以我們不會考慮輕易減倉,但是會針對行業、板塊和個股,去進行小倉位的調節。”

“目前估值偏低,基本沒有漲的板塊主要集中在以消費爲主的藍籌股上。所以我們對未來的佈局,主要是從消費、醫藥(特別是中藥),以及科技互聯網去進行長線佈局。”張可興說。

三十三度資本基金經理程靚認爲,市場成交額8月13日突破2萬億元,短期來說對接的是潛在的調整信號,根據斐波那契額數列推算,月底會是變盤的時間窗口,同時再加上半年報披露結束,市場會進入到一定的基本面窗口期。整體上,未來1—2周需要降低倉位來防止潛在的風險。對應的指數關鍵壓力在3716點—3756點之間。

“當前整體都是圍繞着AI產業鏈交易爲主,目前相關方面的公司已經到了一定的高位,潛在着資金流出的預期。估值上如果達到了預期的,都採取了減倉操作。目前倉位仍舊是高倉位的,主觀思維上會採取減倉操作。主要的邏輯來源於對於技術時間窗口週期的判斷。”程靚談道。

此外,順時投資權益投資總監易小斌透露,短期內調倉不大,還是以成長的方向爲主,主要集中在TMT,同時適量配置紅利等抵禦風險的品種。

另有私募基金經理表示,市場趨勢沒有變化,因此其持倉也沒有變化。

從中長期視角看,楊德龍認爲,牛市的趨勢逐漸確立。當前市場已逐步開啓一輪慢牛行情,其持續時間可能較長,上漲節奏不會像2015年那樣迅猛,更利於投資者把握機會。而快牛、瘋牛行情中,投資者往往難以把握機會,甚至可能在大起大落中遭受較大虧損。

“在市場趨勢向好的時候,一般大部分公募基金會進行適當的加倉。”楊德龍表示。

機構熱議後市佈局方向

展望後市,部分機構認爲本輪行情仍有望延續,但指數波動可能會加大,建議重點關注高景氣且有業績驗證、上漲彈性充足的方向。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國內策略分析師李求索認爲,今年A股市場更像“增強版2013”。即今年市場結構和2013年相似,小盤和成長風格佔優,但今年市場整體表現有望明顯好於2013年。

對於A股後市,李求索判斷,估值擡升、增量資金入市背景下不排除指數波動加大,但寬鬆流動性結合盈利修復及敘事扭轉,自去年“9·24”以來的本輪行情仍在延續過程中。

配置層面,李求索建議關注景氣高且有業績驗證的AI/算力、創新藥、軍工、有色等板塊;業績彈性較高,受益於居民資金入市的券商、保險行業;紅利板塊預計仍將延續分化表現。

從上漲彈性角度看,有三條主線值得關注。鄭小霞指出,牛市氛圍中首先應重視上漲彈性,而上漲彈性通常被三種情形所激發,一是科技成長板塊具備天然高彈性,二是業績有支撐的板塊容易凝聚資金共識,三是出現催化劑的板塊。

具體到操作層面,金鷹基金建議以均衡配置應對快速輪動。例如,在科技方向上,AI海外鏈和創新藥等景氣行業在經歷市場資金集中抱團後已變得交易擁擠,增量資金恐高或尋找低位品種,可關注圍繞AI主線且股價賠率相對合適的AI應用、半導體先進製程等方向。

廣發基金投顧團隊認爲,後續中報業績披露或將給予市場更多指引,結構上短期可考慮關注產業趨勢催化下景氣向上的科技成長領域,以及股息率具備性價比的紅利品種;中長期來看,待PPI回升趨勢進一步明確,可以重點關注經濟基本面改善帶來的順週期和消費領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