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臺校學習環境多元開放 延續臺灣認同與文化
越南胡志明市臺灣學校課程師資與臺灣同步、學風自由多元,扮演延續海外臺灣人認同的要角。這座文化堡壘有如上千位師生的另一個家,讓海外臺二代得以熟悉臺灣,透過課程設計,傳遞文化與社會互助的臺灣精神與生命力。
漫步學校走廊,老師以電子互動白板帶着孩童一筆一畫書寫國字,或是帶學生用電子儀器親自動手實驗,又或是體育老師在操場上教導同學擲標槍。眼耳所及,彷彿身處臺灣一所充滿活力的普通學校。
學校位於越南胡志明市,是教育部4座海外臺灣學校之一。配合南向政策,胡志明市臺灣學校(胡臺校)成立於1997年,照顧在越南打拼的臺商,協助子女未來與臺灣教育體系無縫銜接。
● 採108課綱 打造越南當地臺灣文化樞紐
胡臺校是越南政府覈准的領事轄下學校,採108課綱12年一貫教育,教材與教學模式與臺灣完全相同。學生逾8成爲中華民國籍,其餘則來自馬來西亞、中國、美國、澳洲等。
胡臺校爲政府與商界合作開設、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完全學校,共51班,約1300多位學生,其中一半以上孩童父母爲臺越夫妻。
教師兼人事室主任黃振華告訴中央社,6至7成的畢業生會回臺灣升學,教師也常在課堂中分享臺灣時事,讓學生未來能快速融入臺灣社會。
學校也鼓勵學生接觸臺灣傳統技藝,包括在課後活動練習扯鈴、童玩、三太子、舞龍舞獅,「相比於臺灣更重視升學或課後補習,我們學生接觸是更多元的」。
日前胡臺校舉辦雙十國慶,數百名臺商參與,展現出臺僑對於國家的認同與團結,也讓學校成爲南越臺商的文化角落。
黃振華指出,「(學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樞紐、連結點,臺商因行業不同,彼此不認識,卻因學校有更多連結」。
● 延續海外學子認同感 傳達臺灣生命力與精神
公民課老師馬仲民爲中壢高中商借教師,他告訴記者,胡臺校這樣的存在,在延續海外臺灣人認同感上扮演重要角色。
他會在課堂中連結臺灣時事,也纔剛和同學分享「鏟子超人」代表臺灣可貴的公民行動能量與韌性,「我需要在海外臺校,把這樣的生命力傳遞到這裡」。
除了讓學生有認同感,也透過上課傳達「母國的社會包容性以及社會互助的臺灣精神」。
馬仲民說,「臺灣在海外有這樣一所學校,能培育擁有臺灣認同的學生」。學生背景多元,「促進彼此瞭解,是很難得的經驗,讓學校推廣多元性的同時,也保有臺灣認同與文化」。
深耕越南20餘年的張明傑有2位小朋友就讀於此,他會在家中創造中文環境,讓孩子接近臺灣脈動,寒暑假也會返臺,和家鄉緊密連結。「臺灣認同一定要,這是我們的國家,他還是臺灣人」。
張明傑認爲,胡臺校「代表另一個家,讓他們可以去學習這個文化,跟同樣背景的人在一起。若我今天到其他國家,他們在那裡會只有自己一個人,無法瞭解自己的文化、鄉土民情」。
● 培養跨文化心胸 既包容多元又堅定自我
學校是臺灣在越南的文化堡壘,卻也不和主流社會脫節,除臺灣課綱外,胡臺校也特別設計了「西貢時光機」課程,教授越南歷史、文化及與臺越交流。
黃振華說,「利用課程讓臺灣的小孩能認同越南文化,認識、認同、喜歡、接受不同文化間的交匯,並不是哪邊文化比較好,而是各有各存在的道理。對學童而言,吸收得越多,他的適應性與發展、認知都會更寬廣」。
家長張明傑表示,「海外生活讓孩子接觸到多元文化,但臺灣文化更是他們重要的部分,這種認同不是封閉的,而是讓孩子在跨文化環境中既能包容多元,又能堅定自我」。
9年級學生徐孜昀的父母皆爲臺灣人,從1年級就讀胡臺校,目標是回臺灣念大學。她告訴記者在胡臺校很開心,「因爲有很多不同國家的朋友,老師也教了很多不同國家的東西」。
她說,雖然在越南,但親友都是臺灣人,「網路也很發達,可以清楚知道臺灣的事,不會覺得很遙遠」。
中班就進校的11年級生楊凝是投票選出的學生會主席,父親爲馬來西亞華裔,希望楊凝在華語環境中成長,因此選擇臺灣學校。
她表示在這裡上課很開心,「這裡的人都很熱情,老師也很熱情、有人情味。我最喜歡這裡大家的感情,我們從幼稚園一起成長到高中,關係很好,不會因小事吵架,大家都很團結」。
楊凝告訴中央社,從小受臺灣教育,已習慣臺灣的文化與思想,最喜歡臺灣人情味和會叫她「漂亮妹妹」的早餐店,盼未來到臺灣生活。
● 學生人數不斷增加 海外臺校面臨資源挑戰
儘管胡臺校營造沉浸式臺灣學習環境,但學生擁有的資源與國內不同。馬仲民坦言,學生僅能依賴線上圖書資源,但申辦手續易卡關,較難進行自主研究。
另外,他也盼教育部能提供更多經費和管道,讓學校邀請大學老師或專業人士開設講座或微課程,不僅能給學生更深入、多元的資訊,也能帶來新刺激。
作爲教育部4所海外臺灣學校中唯一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的學校,胡臺校面臨教室不夠、師資不足的窘境。經各界努力,新校舍日前動土,預計明年落成;目前也正積極找管道聘請更多教師,好讓臺灣在南越的文化堡壘繼續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