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眷村修復融入青年軍身影 老式桌椅門窗更具文青味
虎尾眷村園區陸續完工,美輪美奐。記者蔡維斌/攝影
雲林虎尾建國一、二眷村公告登錄爲雲林聚落建築羣並展開修復,目前多數建築已修復展開營運。眷村營運管理中心執行長劉志謙帶領青年團隊進駐協助修復,從眷戶老式門窗屋瓦到草原廣場休憩平臺,爲園區增添聲色,年輕學生也從中體驗老建築修復歷程,成就感十足。
2015年雲林縣府公告登錄建國一、二村爲雲林聚落建築羣,並分區展開修復,眷村營運管理中心執行長劉志謙,10年前還就學期間,就發起工作假期,和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學生投入協助修復眷村及活化空間。
今年並號召12位青年參與,劉志謙表示,舉辦工作假期的用意,主要希望能參與活化眷村建築,當年人手不足,因此纔想利用公民的力量一起參與,透過工作假期,讓16歲以上青年靠着自己的雙手,爲眷村老建築修繕盡一份心力。
劉志謙說,工作假期的參與項目,以主工程以外的周邊環境美化或舊屋頂修復,牆面補修或門窗修理等較細微的工程,或是一些可供遊客休息的小桌椅,補強園區的休閒功能,讓遊客更感貼心。
今年手作小工程,鎖定丁棟旁草地,因缺乏休憩空間,大家就集思廣益,設計並親手打造木製的休憩平臺,別具創意。劉志謙指出,10年下來,陸續完成了7座屋舍的修復,全由年輕人親手手完成,至今有些屋頂樑柱,都還留有他們刻寫留念的名字,顯得珍貴。
劉志謙說,今年更首度邀請眷村進駐的店家合作指導,以編織工法一起完成休憩平臺的網格坐墊,讓園區設施融入更多青年和店家的特色。
來自馬來西亞的僑生謝偉良說,臺灣在歷史建築或文化資產,趨向活化再利用,他第一次來雲林,參加假期工作,接觸特有的臺灣眷村文化,並親自參與修復,令他難忘;雲林在地的吳宥均也說,有滿滿的成就感。
劉志謙發動青年公民投入虎尾眷村修復,完成園區一些休閒網椅平臺等小設施,讓園區更具文青味。記者蔡維斌/攝影
劉志謙發動青年公民投入虎尾眷村修復,完成園區一些休閒網椅平臺等小設施,讓園區更具文青味。記者蔡維斌/攝影
劉志謙發動青年公民投入虎尾眷村修復,年輕人羣策羣力,設計動手製作,讓園區更具文青味。記者蔡維斌/攝影
劉志謙發動青年公民投入虎尾眷村修復,一些小屋樑柱還留有學生作者的名字,讓園區更具文青味。記者蔡維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