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要塞:日本關東軍自掘的“墳墓”
參考消息網8月28日報道(文/李建平 徐凱鑫)弓身前行在侵華日軍虎頭要塞中,低矮的隧道頂部滲出的水珠滴落在臉上,將記者的思緒拉回80年前侵華日軍奴役、殘害我同胞的苦難歲月……
“這座要塞不僅是一個地下軍事工程,更是侵華日軍的罪證。”侵華日軍虎頭要塞博物館副書記於曉霞說,當年日軍爲了修建虎頭要塞,強徵大量中國勞工在非人條件下勞動,凍死、餓死、累死者不計其數。爲防止泄密,日軍在要塞完工後,甚至以慶功宴爲名,用機槍將中國勞工集體屠殺。
史料顯示,虎頭要塞戰時最多可容納上萬兵力和大量物資。當年,它被侵華日軍吹噓爲不怕圍困的“北滿永久要塞”。
記者如今踏訪要塞,仍能感受到它的龐大。這些幽深的地下工事內,設有宿舍、彈藥庫、發電站、指揮室等。在要塞浴室內,甚至殘留有當年的白色瓷磚。
時光倒回80年前,在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駐守虎頭要塞的日軍仍在抵抗,10余天後,頑抗日軍被殲滅。因此,這裡又被稱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
當時的“亞洲第一巨炮”就架設在這裡。爲什麼侵華日軍要把當時亞洲最大的巨炮放置在虎頭要塞?記者登上位於虎林市虎頭鎮的猛虎山頂,伊曼鐵橋、西伯利亞鐵路、薩里斯基軍事區等當年蘇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地一覽無餘。由於虎頭要塞處在俄羅斯遠東烏蘇里斯克和符拉迪沃斯託克的中間部位,如同插入俄遠東心臟部位的一個“尖槍長矛”。這正是巨炮架設在此的原因。
於曉霞說,虎頭巨炮於1945年6月安裝完工,同年8月9日參加作戰。日軍對這門巨炮寄予很大希望,不過它還未發揮太大作用,就被摧毀了。
如今,眼前的虎頭巨炮遺址是一個大坑,坑內殘留着一個圓形的水泥炮塔基座,一塊塊六七米高的混凝土殘件散落四周,周圍雜草叢生。
爲了讓人們更直觀地感受“亞洲第一巨炮”,當地政府在距離虎頭巨炮遺址不遠的地方,新建了一個仿製的巨炮模型。這一模型參照歷史資料和老照片製作,較爲完整地復原了巨炮當年的形狀,令日本帝國主義的罪惡企圖暴露無遺。
80年過去,當地不斷對這些二戰遺址進行發掘、修繕,賦予其“警醒世人、昭示和平”的新使命。虎頭要塞——這座日本侵略者自掘的墳墓,如今已經成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虎頭要塞主陣地——中猛虎山山頂坐落着“二戰終結地紀念園”。這裡曾是虎頭要塞指揮部所在地,也是當年虎頭要塞戰鬥攻堅時間最長、最慘烈,犧牲人員和消滅日軍最多的地方。
記者在“二戰終結地紀念園”內,沿着石階緩步而上,反映二戰期間重要歷史事件的大幅背景牆及雕塑一一呈現在眼前。記錄的事件主要包括“九一八”事變、臺兒莊大捷、列寧格勒保衛戰、珍珠港事件、諾曼底登陸等。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散盡,但這些遺址仍向今人警示着不義戰爭必敗、好戰必亡的古訓。
“我們在虎頭要塞博物館內設置了‘東北淪陷’‘抗日烽火’‘虎頭要塞’‘勞工血淚’‘摧毀虎頭要塞’五大版塊。我們希望通過重溫歷史,啓示當代人勿忘國殤、以史爲鑑、珍愛和平、自立自強。”於曉霞說。
近年來,虎頭要塞博物館積極開展研學教育,已同域內外20多家學校開展合作,累計接待489個學生團隊、39000餘名學生。
站在虎頭要塞不遠處的瞭望臺上俯瞰烏蘇里江流域,一面是沃野千里的黑土平原,一面是景色瑰麗的溼地森林。江風拂過人們的面龐,夕陽把烏蘇里江染得火紅。人們不會忘記80年前發生在這裡的血雨腥風,更會珍惜這用無數犧牲換來的和平和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