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杜作爲那個時代的青年,又有胡適這樣的父親,何以如此選擇
1948年,學生陳雪屏北上,迎接胡適南下。當時胡適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胡適的兒子胡思杜沒有與父母離開北平。胡思杜1921年12月17日出生,當時纔不到27歲。這是一個熱血、激進的年紀。那麼胡思杜爲什麼留在北平呢?
20世紀是一個主義的世紀,當時的社會主義就有8種,令知識分子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20世紀20年代,克列蒙梭說過:“一個人如果30歲以前不是社會主義者,他的良知就有問題;。。。”
國學大師牟宗三說:“30歲以前不相信社會主義是沒出息的。。。
據傳羅素也說過類似的話:“一個人30歲以前不相信社會主義是沒有良心的。。。
傅斯年曾對李濟說:“我要是十七八歲的青年,我也許對社會主義發生興趣。這是傅斯年的感觸。
當時思杜在國內的年齡也就19歲,正在沐浴於“社會主義”之下,青年們對這種魔力,難抵誘惑,且樂於接受。胡思杜也不例外,這種年齡接受後,非經歷社會閱歷,則非常難以改變。
胡思杜19歲去美國唸書,羅爾綱說他“追求進步,熱愛魯迅”,說明他還是社會主義的 信徒。
當時陳寅恪的大女兒陳琉球、李濟的兒子李光謨也是這種心態,甚至在國民黨高層的子女中,進步子女相當的多。
1939年6月27日,江冬秀對胡適說:“小三(胡思杜)死沒出息,他要學政治,日後做狗官。”舊女子都希望丈夫能夠做官,但是江冬秀從不這樣想,她非常厭惡做官,這也是胡適欣賞和尊重太太的地方。
胡適一生議政但不從政,議政是中國書生傳統,但胡適厭惡做官,“一入政府,全無辦法”。他始終堅持做政府的諍臣和諍友,以保持自己獨立和自由的在野地位。但是,駐美大使除外,使美是被“逼上梁山”,“現在是戰時,戰時政府對我的徵調,我不能拒絕,只能犧牲一兩年的學術生涯,儘自己的一點公民責任”
但是,胡思杜卻與父母價值觀相違背,熱衷於政治和做官,母子難免衝突,父子自然也是,而此時胡適已經去往美國擔任大使,使美使得胡適異常繁忙,壓力巨大,心臟病又復發。哥哥祖望於1939年前往美國康乃爾大學讀書,而胡思杜則和母親留在國內胡思杜於1941年五月也到了美國,學習歷史。這一年19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作交流和學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