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元:讓國產機器人站上腹腔鏡手術檯

大衆日報記者 魏然

“進口的腹腔鏡手術機器人一臺就2000多萬元,一年維護費也有200萬元左右,等我們自己研製的機器人上市,成本會大大降低,讓普通老百姓都能用得起。”7月6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胡三元告訴記者,他和團隊正聚焦解決國產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卡脖子”難題,推進智能化手術轉型升級。

從傳統的開腹手術到電視腹腔鏡手術,從進口“達芬奇”手術系統到研發國產智能手術系統,紮根臨牀近38年的胡三元,從未停止過科研腳步,驅動他一直前行的,正是“解決臨牀痛點、服務患者需求”的醫者初心。

上世紀90年代,現代腹腔鏡手術技術初入中國,不僅老百姓不瞭解,業內也有很多質疑其“安全性低、應用範圍窄”的聲音。胡三元卻敏銳地意識到,這種讓患者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的技術,一定是未來醫學發展的趨勢。當時,他所在的醫院率先引入腹腔鏡手術設備,他和同事進行反覆練習,於1992年成功完成了山東省首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引領了腹腔鏡技術的普及。

在胡三元看來,腹腔鏡技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他帶領團隊不斷創新,率先在國內完成多項具有開創性的腔鏡手術,包括小兒脾切除、小肝癌切除、頸部無切口甲狀腺切除、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等,打消了對“腹腔鏡技術持懷疑態度”的困惑,在國內首次提出“功能腹腔鏡”概念,引入術中熒光導航技術,提高了腫瘤切除與淋巴結清掃的精準度,推動手術從“能做”到“做好”。

隨着科技不斷髮展,胡三元又將目光投向智能手術領域。幾年前,他帶領團隊完成全省首例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輔助減重手術。爲了能讓更多患者享受智能手術技術,胡三元帶領團隊攻堅國產腹腔鏡手術機器人。他們建設腹腔鏡技術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建立起自主可控的手術機器人知識產權體系,構建軟硬件一體化的研發平臺,設計開發了多套手術機器人樣機,並已經完成醫生端操作系統與病人端執行系統的集成工作。“我們突破了機器人關節控制、運動學算法、圖像導航、人機協同等多項關鍵技術,打破國外技術與耗材的長期壟斷。”胡三元說,目前項目已進入廠區建設階段,不久將完成測試與投產。

作爲我國腹腔鏡技術的領軍人物,胡三元主持研發的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多個獎項。他不僅注重技術創新,更注重技術規範推廣。自1992年創辦“全國腹腔鏡技術培訓班”以來,至今已舉辦84期,培養了來自全國25個省市的腹腔鏡外科技術骨幹;創辦了我國首個腹腔鏡外科專業期刊《腹腔鏡外科雜誌》,主編或翻譯出版腔鏡手術相關教材、圖譜、視頻等教學資料十餘部,並組織全國腹腔鏡手術演示會達30屆,累計參會人數達兩萬餘人。由他牽頭制定的《機器人輔助袖狀胃切除術操作指南》,極大提升了機器人手術的規範性與安全性。

來源:大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