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漣源市:從“看天吃飯”走向科技種田
來源:農民日報
隨着插秧機在平整的水田裡駛過,一簇簇綠油油的水稻秧苗不一會兒便給一片片水田披上淡淡的“綠裝”。
春耕時節,湖南省漣源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在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成8萬畝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以科技賦能糧食生產,構建起“設施化、智能化、社會化”的現代農業體系,爲穩定糧食種植面積,調優糧食種植結構,提升糧食產量和效益築牢根基。
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夏松青說,今年開春以來,漣源市以產業園爲依託,科學調度用水資源,強化分類指導服務,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示範推廣綠肥還田,水稻集中育秧、機插秧、機拋秧等種植模式,保障農民種糧水平和效益提升。爲提高耕種質量,全市建成136個集中育秧設施,引進配套設施齊、育秧方式全、技術含量高的多功能智慧“育秧工廠”,補齊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中的播種環節短板,逐步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溫溼度精準調控,育秧效率提升40%,人工成本降低一半。
今年,平康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100多萬元建設1萬餘平方米的育秧大棚,不僅滿足自身需求,還爲周邊3個鄉鎮的農戶提供代育秧服務。誠馨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80萬元,新建智能化育秧大棚,比起傳統育秧模式,不僅節省人工和成本,而且縮短了育秧週期,提升了秧苗質量,爲提高水稻產量打好基礎。在該智能化育秧大棚內,只見噴淋設備不時噴出水霧,一盤盤綠油油的秧苗隨着鏈條緩慢地從下往上循環轉動,享受均勻的光照和溫溼度。循環運動式苗牀與全自動噴淋系統協同作業,使秧苗整齊度達95%以上。
河西村碩泰種植專業合作社共種植1000多畝水稻。在產業園獎補等政策引領下,該合作社以高產、高效、綠色環保爲指導,選用高產優質新品種,應用先進栽培技術,建成現代化育秧工廠,種田實現全程機械化。合作社負責人劉秀波說,晚稻收割後種植紫雲英,早稻插秧前將紫雲英作爲綠肥翻耕還田。經過微生物分解,綠肥能有效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能夠替代40%化學氮肥,接茬水稻還可再減少20%~40%的化肥施用量。而且工廠化集中育秧受天氣影響小,秧苗長得快,苗壯根旺。“原來我們的雙季稻畝產也就七八百公斤,採用工廠化育苗且配套合理密植等技術後,畝產能達到900~1000公斤,一公斤稻穀按三塊錢算,畝收入能增加幾百元。”
在集中育秧邁向現代化的同時,產業園針對漣源市以丘陵爲主的地形地貌,不斷升級耕種機械設備。橋頭河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吳曉輝說,目前該鎮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引進的專業播種機,可一次性完成兩行玉米、三行大豆播種。水稻插秧機械能夠控制秧苗的行距與株距,爲每一株秧苗提供充足的生長空間。先進的栽培機具和方式,不僅節省了大量的人力,還大大縮短了插秧所需的時間。
在渡頭塘鎮平康生態農業早稻種植基地,農戶們正挑着一擔擔盤好的秧苗送至拋秧機上,農機手們熟練地駕駛着拋秧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很快就完成了一丘水田的拋秧作業。“過去插秧,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現在採用機械化作業,勞動強度降低了,產量有了增加,效益提升了,農民收入更有了保障。”平康生態農業負責人黃光明說,基地三臺拋秧機一天就能拋秧100多畝,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種田效率。
目前,全市已完成玉米種植14萬畝,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2.6萬畝。早稻正進入集中移栽期,預計可在4月底前完成20.5萬畝早稻種植。今年漣源市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引領帶動下,正大力開展糧食單產提升行動,突出綠色防控,組織農業技術人員下沉田間全程開展技術指導,配合採取合理密植、科學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措施,建設7萬畝雙季稻優質示範片、3萬畝玉米高產高效栽培示範片、2.55萬畝大豆玉米複合種植示範片。(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常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