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學:建強複雜機電系統創新團隊 強化科技協同創新
(來源:光明日報)
轉自:光明日報
湖南科技大學肇始於1949年成立的湘北建設學院,2016年成爲國防科工局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7年,學校成立複雜機電系統創新團隊,8年來利用高校教育、科技、人才多重優勢資源,堅持“立足國防、服務軍工、軍民融合”的使命擔當,強化科技協同創新,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努力在軍民融合裝備研製、科技成果轉化、拔尖人才培養等方面當好生力軍,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
加強思想淬鍊,搭建團隊“四樑八柱”。面向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和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團隊自組建起就從軍民融合發展與區域產業升級實際需求出發,提出紮根偉人故里、服務祖國大地,用心用情用力把團隊建好做強。利用主題黨日等契機,邀請“時代楷模”、專家學者來校作報告、上黨課,與企業黨支部開展聯學聯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結合編制學院發展規劃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強自身建設,構建組織管理、政策制度、保障支撐等體系,建立目標導向、軍民融合、協同高效、開放共享的平臺運行機制,致力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培養大人才、作出大貢獻。在團隊成果的有力支撐下,學校機械電子工程學科再次入選國防特色學科。
聚焦科技難題,強化軍民協同攻關。團隊以複雜機電裝備領域跨能域建模、全壽命優化、高性能測試三大技術瓶頸爲核心攻關方向,通過建立“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用合作機制,推動軍民融合創新體系落地。爲突破高速履帶車輛帶履帶模擬試驗系統建設難題,團隊凝聚軍民優勢力量,系統性提出3項創新方案:近5000噸級大型振動平臺基礎縱向/橫向隔振系統設計、寬頻-重載-大位移激振器材料-結構模型構建、多負重輪帶履帶試驗激勵解耦系統結構開發。其中,由團隊自主研發的高性能激振器成功解決傳統設備承載能力、頻響範圍與測試精度難以兼顧的技術矛盾,綜合性能指標達國際領先水平,實現核心部件國產化替代;建成的高速履帶車輛帶履帶試驗平臺通過嚴苛驗證,已在特種裝備與搶險救災車輛研發中發揮關鍵作用,顯著縮短新裝備研發週期並降低測試成本,爲下一代全電化、智能化高速履帶裝備研製奠定堅實基礎。團隊先後承擔國防科技工業局“十三五”“十四五”國防基礎科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20餘項重大任務,累計申請國際國內發明專利及國防專利50餘項(已授權20餘項)。
服務戰略需求,構建全鏈創新生態。基於前期科研積累,團隊以“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爲閉環創新研究主線,形成科技創新與產業需求的高效銜接。針對特殊環境裝備需求,成功研製座椅減振系統、抗爆系統樣機,並建成具備“柔性切換”技術的振動測試診斷共性平臺,實現對多類裝備的共性驗證,目前已服務於系列新型裝備(部件)研製工作。在產學研協同創新層面,團隊與湘電集團、江麓機電集團、江南工業集團、蘇州韋博等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其中與蘇州韋博聯合研製的電液-電磁複合激振系統,可精準復現特定關鍵領域裝備及其零部件的極端服役振動環境。今年,團隊基於“柔性切換”技術開發的“多裝備振動環境模擬方法與試驗系統”榮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標誌着團隊在複雜裝備環境模擬領域的技術水平獲得國際權威認可。通過持續的技術輻射與成果轉化,團隊有效推動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爲國防裝備現代化建設與民用高端裝備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實現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整體躍升。
堅持獎掖後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團隊堅持高端引領、引育並舉、分類發展的思路,打造以領軍人才爲引領、學術骨幹爲支撐、青年後備爲補充的創新人才梯隊,獲評湖南省“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近年來,團隊負責人戴巨川先後入選湖南省“芙蓉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湖南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團隊中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一批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在重要工程和項目中當起主角、挑起大梁。團隊堅持實施“企業訪問學者項目”計劃,每年定期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到企業考察學習,深化技術服務,從生產一線找問題立課題。團隊培養的本科生有的畢業後入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紮根邊疆,奉獻青春;研究生中有的就職某軍工集團,在幾年時間中迅速成長爲項目骨幹;博士生獲評“全國最美大學生”等榮譽。此外,團隊積極推動優秀人才雙向流動,爲企業技術人員攻讀高層次學位創造有利條件,吸引企業核心骨幹攻讀博士研究生。
(作者:李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