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昌:小苗木長成富民參天樹

春日的鄂北大地綠意盎然。在湖北省孝昌縣周巷鎮——這個擁有40餘年歷史的“苗木之鄉”,隨處可見苗農們搬運苗木、買賣交易的身影。全國各地的客商穿梭其間,仔細挑選心儀的苗木。市場的一角,幾輛滿載苗木的大貨車正準備駛往外地。

“我們是從武漢新洲過來的,周巷鎮的苗木品質好、價格合理,我們每年都會來這裡採購。”來自武漢的客商吳志平說。

下單、打包、運送,每年這個時候都是當地種植戶最忙碌的時節。“今年收入不錯,種苗木讓日子越過越紅火,不僅收入增長了幾倍,還能爲家鄉綠化出一份力。”孝昌縣周巷鎮苗木種植大戶周思苗說。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着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孝昌縣通過精品化轉型、農文旅融合與政策賦能,將小苗木培育成鄉村振興的綠引擎。從“戶戶種苗”到“抱團發展”,從低端種植到高端定製,周巷鎮用創新與堅守書寫特色產業發展的時代答卷。

周巷鎮的苗木產業始於上世紀80年代。如今,全鎮苗木種植面積突破8萬畝,產值超過26億元,帶動5萬名羣衆增收致富。

在周巷鎮新龍村,“90後”李坤的苗木基地裡,一株株黑松苗在修枝剪下逐漸顯露出造型之美。“以前只賣小果苗,現在轉型做高端盆景,一株造型羅漢松能賣到上萬元。”李坤說。在他的帶動下,全村3000畝土地種滿苗木,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萬元,形成“一戶帶多戶、大戶帶全村”的發展格局。

全國苗木市場供需失衡、低端產品過剩等問題,也讓周巷鎮苗木產業面臨“成長的煩惱”。傳統木本植物如桂花、香樟陷入價格戰,部分種植戶仍固守粗放經營模式,市場前景一度低迷。

如何突圍?沈騰等孝昌苗木帶頭人提出“小而精”路線,聚焦地被植物、小盆景等細分領域,打造“庭院經濟”新場景。周巷鎮三聯村佰福園基地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進行標準化、精品化的杯苗種植,在土地流轉給村裡帶來集體收益的同時,還帶動村裡人在家門口就業,年培育花木幼苗1600萬株。

“發展苗木產業必須與時俱進,推動苗木產業轉型升級纔是治本之策。周巷鎮‘對症下藥’,組織種植大戶、經紀人到河南鄢陵、湖南柏加花木大市場考察,學習新技術。”周巷鎮黨委副書記田順生說。

當前,周巷鎮以“萬樹村”建設爲契機,將苗木產業與生態旅遊深度融合。打造十里苗木長廊、南部景觀環線,建設萬花村、茶韻村等特色村落,形成“一村一品”新格局。同時計劃新建苗木交易市場,打造苗木勞務品牌,開發苗木科普基地、生態研學遊,結合民宿、騎行、露營等,年接待遊客超20萬人次,實現從“賣苗木”向“賣風景”轉型。

近年來,孝昌縣出臺《孝昌縣華中地區景觀苗木花卉產業基地三年行動方案》《孝昌縣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獎補辦法(試行)》等,設立300萬元專項獎補資金,推出“花木貸”等金融產品,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常態化舉辦園藝技能大賽,與華中農業大學合作成立鄉村振興書院,培育1200餘名鄉土人才,爲產業注入創新活力。按照規劃,到2027年,孝昌縣將建成213個“萬樹村”,苗木產業面積調整優化達10萬畝,產值突破40億元。

從“一苗獨秀”到“百花齊放”,孝昌縣周巷鎮苗木產業的轉型之路,正是鄉村振興中做好“土特產”文章的生動註腳。通過政策引導、科技賦能與人才創新,這片綠色家園正朝着“華中景觀苗木供應基地”的目標闊步前行,讓“小苗木”真正成爲富民強縣的“參天樹”。 (經濟日報記者 董慶森 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