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陽:垃圾分類從“試點樣板”到“全域開花”

初夏時節,在湖北省襄陽東津新區金域府小區的垃圾投放點,居民們自覺排隊,熟練地將垃圾投入對應箱體。近年來,東津新區以金域府小區爲試點,探索出一條讓居民從 “難受、接受、享受” 的垃圾分類新路徑,全區已有十餘個小區實現了的蛻變。​

“以前下樓就能扔垃圾,現在得走近百米,太不方便了!”幾年前,東津新區“撤桶並點” 剛推行時,金域府小區居民微信羣裡炸開了鍋,抱怨聲此起彼伏。

那時,小區樓道口、綠化帶旁,五顏六色的垃圾桶如同隨意擺放的“雜物箱”,居民隨手一扔就能完成垃圾丟棄。而“撤桶並點” 後所建立的集中投放點,設置在小區邊緣,居民們扔垃圾的生活節奏被徹底打亂,牴觸情緒在小區內不斷蔓延,垃圾分類工作面臨重重阻力。

面對居民的牴觸,東津新區(經開區)綜合執法中心組建了一支由60名工作人員組成的專職督導員隊伍。每天清晨6點到8點、中午10點到12點,傍晚5點到7點,這些身着橙色馬甲的督導員就像“分類衛士”,駐守在投放點。他們不僅耐心解答居民關於分類標準的疑問,還製作了圖文並茂的分類指南手冊,手把手教老年人辨別廚餘垃圾與其他垃圾。

與此同時,市級投入專項獎補資金,將投放點升級改造爲配備除臭設備、洗手池、智能感應門的封閉收集房。曾經污水橫流、蚊蠅亂飛的投放點,搖身一變成爲乾淨整潔的 “環保小屋”。居民們發現,在這裡扔垃圾再也不用捏着鼻子、踮着腳尖,曾經的抱怨聲漸漸消散。

東津新區(經開區)綜合執法中心還聯合社區開展 “垃圾分類小課堂”,並推出積分兌換政策,居民投放可回收物就能獲得積分,兌換洗衣液、食用油等生活用品。這些舉措讓越來越多居民開始主動在家中備齊分類容器,逐漸接受並適應垃圾分類的新要求。​

目前,東津新區已建成垃圾分類省級示範社區4個,廚餘垃圾日收運量達2.5噸,資源化利用率超80%。在東津新區金域府、瀚林院、菁華園、天鏡臺、中樞府、尚書檯、觀瀾郡、兩江匯、頤和華府、華僑城天嶼、天樾等數十多個小區,“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的理念深入人心,該區用“繡花功夫”,繡出了綠色發展的民生答卷。(席磊、魏俊秀、朱斌、白菲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