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檢測+疫苗雙軌並進 邁向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願景

臺灣癌症基金會昨舉辦「臺灣2030消除子宮頸癌願景 子宮頸癌篩檢政策論壇」,邀集中央政府、地方衛生單位、醫療界與學術界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HPV篩檢政策的創新契機與挑戰。(臺灣癌症基金會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癌症之一,政府今年起擴大補助對象,包括補助25至29歲女性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並加碼補助35歲、45歲、65歲女性各1次HPV檢測。臺灣癌症基金會昨舉辦「臺灣2030消除子宮頸癌願景 子宮頸癌篩檢政策論壇」,邀集中央政府、地方衛生單位、醫療界與學術界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HPV篩檢政策的創新契機與挑戰。

論壇由前副總統陳建仁揭開序幕,他指出,推動HPV篩檢爲主體的政策轉型、擴大疫苗接種率與提升終身篩檢率,是未來防治工作的三大重點。他強調,應針對不同族羣制定有效的公衆教育策略,並與醫療體系、基層診所與民間團體合作,提升民衆對篩檢與疫苗的認知與接受度。論壇不僅提升社會對議題的重視,更激盪出符合臺灣現況的政策方向,期盼臺灣能在2030年前成爲亞洲第一個達成WHO消除子宮頸癌目標的國家,以「健康平權」爲核心,提升全民健康保障。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亦在論壇中表示,爲落實世衛目標,臺灣正積極擴大 HPV 篩檢政策與疫苗涵蓋範圍,並強化基層與在地端的執行動能。並強調,除了推動政策工具,更要讓篩檢成爲民衆「看得到、信得過、做得到」的日常健康行爲。

來自新加坡中央醫院的婦癌權威Prof. Tay Sun Kuie鄭春貴教授,則透過連線分享新加坡在整合p16/Ki-67 雙重染色與HPV DNA檢測 的經驗。他指出,透過科學化的分流設計,可提升檢測效益、減少過度檢查,也有助於政策制定者更有效配置資源,是值得臺灣參考的國際實務案例。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召委劉建國指出,從呼籲將HPV疫苗納入國中男生公費接種,到推動「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成立,都是落實癌症防治政策的具體作爲,未來將持續與政府與民間攜手努力,擴大公共資源投入,讓防治系統更健全、更公平。

現場與會者陣容堅強,來自臺灣婦癌醫學會、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癌症希望基金會、臺灣醫事檢驗學會、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國民健康署、新北市政府,以及多所醫學中心與大專院校專家共襄盛舉。論壇中各界高度共識指出,消除子宮頸癌不能僅仰賴單一部門,必須跨醫療、公衛、教育與社會系統整合推動,建立全民可近、信任、持續的預防與照護體系。

臺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說,雖然臺灣在婦癌防治上已有良好制度與實務成果,但仍有精進空間。他呼籲有更多政策資源與跨領域力量投入,提升民衆參與度與政策落實力,讓預防工作再進一步,真正邁向公平健康的未來。

基金會長期推廣「癌症可以預防」的觀念,尤其針對子宮頸癌,可以透過HPV疫苗+定期篩檢的雙重防護,大大降低罹癌風險,HPV疫苗一定要兩性共同施打,達到共同保護之外,定期篩檢更需要強調「一抹二篩更精準」的預防概念,就是子宮頸癌抹片篩檢加上HPV檢測,才能遠離子宮頸癌的威脅。